为了使《东方红》能够准时上演,周恩来亲自投入创作设计。如《东方曙光》是这部大型舞蹈史诗的第一场,准备用歌舞的形式来反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一直找不到现成的歌曲。周恩来为此着急的时候,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周巍峙到音乐研究所找到了一首名为《北方吹来十月的风》的诗歌,又请作曲家李焕专门作曲,周恩来听了之后非常满意。他认为词曲很好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充分表达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主题。为了进一步突出主题,他还亲自设计了布景:天幕的左侧是马克思、列宁的画像,在画像前同时升起两面旗帜,一面是党旗,一面是青年毛泽东的头像,在两面旗帜引导下,行进着中国革命的队伍。这个布景,很好地烘托了意境,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1964年10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首演,立即引起了空前的轰动。仅在北京就连演14场,观众场场爆满。10月16日晚,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毛泽东也来到人民大会堂观看演出,满意之余,他还亲自接见了参加《东方红》创作和演出的全体人员。
《东方红》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认可,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看后既震撼又深感启迪良多。10月6日,当时就读于清华大学的胡锦涛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上了生动的一课》的文章,其中写道:“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是一场很好的歌舞,而且是一部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它赋予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这发自内心的感言,充分说明了《东方红》在内容和形式上给予广大观众的感染和震撼,也是对周恩来关于要“用艺术形式将中国革命这首史诗再现在舞台上”的最好注脚。
《东方红》演出成功后,周恩来曾经说过:“《东方红》要演下去,它是用我国人民的血汗写出来的”;不仅要演下去,而且要写出新的作品,“要一部一部地写下去”。
1984年,在《东方红》公演20年之后,《中国革命之歌》在北京上演。这是又一部史诗性的音乐舞蹈作品,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献给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厚礼。这部作品的演职人员中的许多人当年都参加过《东方红》的创作和演出,按照周恩来倡导的艺术与历史高度统一的创作原则,饱含热情地投身到这部新的史诗创作之中。
《中国革命之歌》与《东方红》的区别首先在于它们的时间跨度不同。《东方红》描写的是从五四运动到开国大典30年来的历史,而《中国革命之歌》表现的则是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初期140多年的历史,无疑,后者的历史视野更加广阔。其次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参加演出,现代化的舞台和创作条件,激光、投影等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不仅增添了《中国革命之歌》的磅礴气势和绚丽色彩,也使得它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力更加突出。
时任文化部顾问、中国作协副主席的陈荒煤曾撰文指出,《中国革命之歌》“以高度艺术语言概括,充满激情和诗意,引人深思、感人肺腑地再现历史的面貌”。他认为:“既然称之为史诗,就应该承认史与诗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结晶,完美和谐的整体。没有伟大雄壮的历史,也不可能有激荡人心的诗歌。”文艺界人士认为,《中国革命之歌》的成功之处,就在于牢记周恩来关于“用艺术形式将中国革命这首史诗再现在舞台上”的教诲,坚持了《东方红》所体现的艺术与历史高度统一的创作原则。
当新中国走过60年,回顾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的时候,人们期盼像《东方红》和《中国革命之歌》那样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渴望再创作出新的舞台艺术鸿篇巨制。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也是延续着艺术与历史高度统一的创作原则起步的,再次诠释了音乐舞蹈史诗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用李长春的话来说,这类音乐舞蹈史诗,是“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
《东方红》曾被誉为“20世纪华人音乐舞蹈经典”。它历经数十年时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魅力,原因就在于它既是精湛的表演艺术作品,也是宏伟的史诗,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民族特性,是艺术与政治、历史的完美统一。正如一位当年观看过《东方红》的外国记者所说:这部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和伟大的人民。
· 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东方红》将在武汉唱响
· 1964年10月2日 《东方红》在京公演
· 总政歌舞团音乐会版《东方红》上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