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内容:——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成为经典的背后 1964年10月,一部名为《东方红》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成功上演,看过《东方红》的中外人士都为之震撼。以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史诗般地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在舞台上,这是《东方红》的一种独创。
艺术 政治 历史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成为经典的背后
1964年10月,一部名为《东方红》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成功上演,看过《东方红》的中外人士都为之震撼。以高超的音乐舞蹈艺术形式,史诗般地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在舞台上,这是《东方红》的一种独创。
《东方红》这一艺术丰碑,是周恩来开创的。受非洲歌舞形式的启发,搞一部艺术与历史完美结合的中国式的歌舞,是周恩来的心愿。1964年是新中国成立15周年,他的心中开始酝酿一个宏大的创作设想,就是上演一部大型的歌、舞、诗结合的史诗性作品,来完整地、艺术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这年7月,他批准了中宣部《关于国庆期间演出大型歌舞“东方红”问题的请示》,决定成立创作领导小组,并明确表示:这件事我要亲自抓。
但是,以什么样的思路和风格艺术地再现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做到艺术与历史的高度统一?周恩来在指导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创作的时候,率先提出了“要采用史诗的写法”的想法,他认为,“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史诗,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排演《东方红》,就是要“努力做到用艺术形式将中国革命这首史诗再现在舞台上”。具体说来,就是要“努力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从这时起,《东方红》就开始了用“史诗的写法”来创作的历程,力图深刻地反映出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同时还“注意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多样化”,使人得到艺术享受,真正达到艺术与历史的高度统一。
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于1964年8月开始启动。为了内容和形式都体现“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周恩来在明确艺术与历史高度统一的原则基础上,对作品主题的确立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关于《东方红》要表现的主题,周恩来明确指出就是要用艺术的手法,总结和反映党的历史经验,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当然,史诗不是对历史进行简单、机械的复写,《东方红》也不可能把党史上的每次重大事件都搬上舞台。要把中国革命这幅长篇历史画卷浓缩在小小的一方舞台上,只能是粗线条地勾勒。但如果勾勒不好,缺乏艺术的创造和加工,就容易成为政治说教,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何在历史长河中抓住最本质的东西并把它艺术地再现出来,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表现作品的主题。为此,周恩来多次给编创人员讲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强调要重点把握党的三大法宝和三大作风等这样一些最基本的内容,努力把这段历史的闪光点展示出来。
主题确定了,还有一个艺术表现的手法问题。在当时,用艺术形式,特别是用歌舞这种形式来概括地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斗争的历史,还处于摸索阶段,有相当的难度。为此,周恩来反复提醒大家:“我们搞的是一部史诗,史诗要用史诗的写法,它不是写故事性的剧本。它既是粗线条的,又要很深刻,能打动人。”为了使《东方红》的创作真正达到历史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他特别强调,在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平板、单调、贫乏的东西不仅不能使人受到政治教育,也不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他认为:表现革命,有的时候需要雄壮的东西,有的时候也需要轻快的东西。有刚也要有柔,有统一也要有变化。我们党的斗争历史是刚的,因此,《东方红》这部作品的基调是刚的,这是统一,但也应该有优美抒情的歌和舞。革命是广阔的,革命感情是丰富的。总之,他强调在创作中,要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