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中国的琴童不该是“十指演奏匠”
中国琴童缺了点什么?中国的钢琴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有位家长领着孩子找我,千叮万嘱就一个要求,两个月内务必让孩子速成十级曲目贝多芬某名曲,而这个孩子的水平只有三四级,曲目难度远远超出他的能力范围。”一位从事钢琴考级教学多年却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这样告诉记者,她说:“这样的家长很多,赶鸭子上架,恨不得孩子的钢琴级别像坐电梯一样往上窜。”采访中,许多专家都说到一个担忧:一些老师和家长过分看重考学加分等实际目的,孩子的音乐兴趣、文化修养等常常被严重忽视,其结果培养的只是一种“十指演奏匠”:小朋友们很长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就弹那么几首考级曲目,成千上万遍弹下来,兴趣被磨蚀得所剩无几,甚至心生怨愤,把弹琴变成做功课一样的苦差,连进试场都板着一副脸。
音乐教育家丁芷诺发现,本来无可非议的检验学生钢琴学习程度的钢琴考级制度,近年来已经在国内变得急功近利:“‘考’的时间越来越短,两三分钟一首曲子还没弹完就决定‘过’与‘不过’,一个考场一天可以安排100人参加考试,这种考试能证明什么?”她哭笑不得地看到,不少指头功夫了得、号称过了多少级的琴童,五音分不清、谱子识不准,很少听音乐、看演出、读音乐家故事,对作品时期、音乐风格、创作背景、乐曲结构、作品理解等方面一问三不知,有的甚至连弹了好久的乐曲曲名、作者都搞不清。
曾在新加坡、英国等地做过近20年钢琴教师的俞星女士告诉记者:“太多琴技速成、高分低能的中国琴童往往会绊倒在音乐本身上。一个被家长拿针撑着手腕不让它塌下来的孩子怎会有心情去体会肖邦的音乐?一个光想着高抬手指的孩子怎会感受到贝多芬的激越、愤怒和纯真、高尚?”在她看来,这些看似深奥的东西恰恰是音乐中最基本也最美的元素。感受、理解、体现这些元素,才是学习音乐演奏的真正目的,而技巧只是用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而已。“当孩子在学琴的最初阶段就意识到音乐是美的,学习钢琴只为在更大程度上体会、表现、并享受这样的美时,什么样的考级都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事。”俞星认为中国的现代钢琴教育亟待转变思路。丁芷诺也呼吁:“学音乐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怎能任考级变成圈钱的第三产业?它应该是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