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童的求学之路上,考级如影随形。短短20年,中国的钢琴考级被蜂拥而至的千百万琴童搅热;2009年,仅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就有两万名孩子参加。如今,钢琴考级除了人们熟知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学院举办的考级外,又在上海等城市悄然增加了国际音乐考级试点,吸引了千余考生的参与。有专家介绍,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国际音乐考级每年都会吸引全球几十万考生的踊跃参加。有人指出,被动学习音乐已久的中国琴童若转战国际音乐考级,必有大批拧不过这根筋来,会跌得很惨。
考试:形式不拘一格测的是“深爱和理解”
虽说应试教育素来难不倒中国孩子,不过在国际考级这一“舶来品”面前,中国门类繁多的音乐考级显得有点无奈。
据悉,以往国内钢琴考级仅涉及的“演奏”,只是一些国际考级中的一个部分,如“英皇考试”,则要求演奏三首不同流派的乐曲,曲目每两年作一次更换,最新的2009-2010年曲目表里,还引进了谭盾等华人作曲家的作品。据悉,国际音乐考级除了“演奏”,每一级的考试还包括“技巧”、“听力”和“视奏”等三方面。即便死抠熟几首曲子也别想蒙混过关。拿到一份陌生的曲谱你能即兴演奏吗?听到一段乐曲你能辨认这是什么时期什么风格的吗?考的是钢琴等级,却也得具备管乐、弦乐等常见乐器的相关知识,甚至让你分辨并唱出三声部中的低声部,甚至考察作曲……随着级别的提高,理解题的形式也将从“问答”进入“讨论”,那些只会用手指而不会用语言来表述音乐的学生很难拿到高分。至于考试结果,并非只有“通过”或者“不通过”,而是将150分的总分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只要低于100分就算不及格。面对这份通篇关乎音乐感觉的试卷,中国琴童能得多少分?
要求看起来近乎严苛,实施起来却“通情达理”。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国际音乐考级倚重表现力,如果一板一眼地仅把曲子弹下来,即使一个音都不错,也很有可能不及格;如果富于感情,即使有不影响乐曲表现的错音,或是因翻谱而影响连贯完整性,也有可能获得满分。听力测试中,考生还可以采用各种习惯性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知和反应――不喜欢唱,可以哼,可以吹口哨,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语尽词穷时,还可以边哼边讲,手舞足蹈,而考官则会尽可能地去理解考生所要表达的内容,绝不拘泥于僵化的形式。而这种“瑕不掩瑜”的评判标准,或许恰恰成为中国琴童的失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