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制结构
鼓框用桑木制作,呈扁圆形,单面蒙以羊皮、小马皮或驴皮,鼓框内侧缀有三十余枚小铁环。自本世纪50年代以后,达卜还多用蟒皮蒙面,使发音清脆响亮。在维吾尔族民间,达卜规格不一,一般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者鼓面直径44厘米~52厘米、鼓框高5厘米~5.5厘米;中者鼓面直径32厘米~40厘米、鼓框高4厘米~4.5厘米;小者鼓面直径20厘米~ 28厘米、鼓框高3厘米~3.5厘米。维吾尔族民间乐队合奏或手鼓舞伴奏常用 中型或大型鼓,并可做表演性独奏;木卡姆伴奏乐队则常使用小型鼓。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达卜多面,其中有大小两面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虎口托持鼓框,重心在左手上,除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用于击鼓。由于手指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和力度有别,便可发出音响各异的“咚”、“哒”之声,音色千变万化,表现力极为丰富。摇动鼓身,使小铁环撞击鼓框,也能发出“沙沙”的音响。达卜由于流传地区的不同,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现存状况
传统的演奏技巧主要有鼓心音、鼓边音、掌音、指音、挫音和弹音等,奏出的音响高低顿挫,形成丰富的音乐语言。此外,也可将达卜置于两腿之间,双手滚奏鼓边,发出如铃的声音。维吾尔族人民非常喜爱达卜,男女老少都会演奏。在维吾尔族各种形式的器乐合奏和歌舞伴奏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并起着协调乐队高、中、低音和统一节奏的指挥作用。除可合奏或伴奏外,还能进行独奏。达卜音色清脆响亮,声音力度变化幅度较大,演奏技巧灵活多变,可以起到烘托各种不同乐曲情节气氛的作用。独奏曲有《丰收》等。著名演奏家有阿布力孜·阿克希等。
乌孜别克族的达卜,在外形、制作和奏法上,都与维吾尔族的达卜相似。不论在维吾尔族,还是在乌孜别克族,达卜通常都是由男子演奏。
在天山南北的广阔大地上,每逢肉孜节、古尔邦节、丰收、集会或婚礼喜庆之日,各族人民便敲响手鼓、奏起鼓吹乐,载歌载舞。随处可以看到人们欢乐的笑容,到处可以听到动人的达卜声。
不为人知的中国民乐器—笛老挪
不为人知的中国民乐器—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