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简介
达卜,因敲击时发出“达”、“卜”两种音响而得名。也称手鼓。是维吾尔族和乌孜别克族的拍击膜鸣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尤以天山腹地最为盛行。
由来传说
在南疆叶尔羌河畔流传着达卜的传说:很早以前,天山南北丛林密集,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们和睦相处,安居乐业。有一年,突然出现一条大蟒,凶恶异常,它吞食了附近的鸟兽牲畜。百姓提心吊胆,日不出门,夜不点灯。这事被一位青年猎手达卜知道了,决心为民除害。他带着干粮、弓箭和腰刀,潜伏在森林里,三天三夜过去了,达卜没合眼,却也没见巨蟒的踪迹。第四天,他已十分疲倦,为了不打瞌睡,他砍下一截松枝弯成圆圈,蒙上羊皮,做成一个单面皮鼓,一边用手击鼓一边高声唱道:“哪个牧人不爱草原?哪个猎人不恋青山? 只因蟒蛇侵袭昆仑,牧民日夜担忧祸患。我猛击羊皮鼓引蟒出洞,誓将那凶残的恶魔铲除。弯强弓举利刃为民除害,剥蟒皮做手鼓让千家敲击。……”达卜的歌还没唱完,仰头猛见一条巨蟒从树上向他扑来。达卜纵身跃起,挥刀砍去,不料砍在树上,他又转身张弓搭箭,射中大蟒眼睛。蟒带伤挣扎,用尾巴猛抽达卜,猎手被抽倒在地,撞在羊皮鼓上,只听“咚”的一声,巨蟒受惊败退,达卜急中生智,挥拳猛击羊皮鼓,趁势飞身举刀向巨蟒劈去,巨蟒被拦腰截为两段而死。恶蟒已除,人们又恢复了以前的宁静生活,维吾尔族人民为了表彰达卜为民除害的功绩,剥蟒皮做鼓,取名为“达卜”。
达卜历史
达卜源于阿拉伯,经“丝绸之路”东传我国。南北朝时我国已有了达卜,敦煌千佛洞的北魏(386年—534年)壁画中,就绘有鼓形扁圆、单面蒙皮、背面有许多小铁环的单面鼓。隋唐时期,达卜随西域歌舞传入内地。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胡旋女》诗中写道:“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 鼓一声双袖举,雪飘转蓬舞。”生动地描绘了达卜与歌舞的密切关系。《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可见达卜在民间乐队或歌舞中还起着指挥作用。清代,达卜列入宫廷的回部乐中,清允禄等编《皇朝礼器图式》(卷九)中有较详细的记载:“钦定宴飨设回部乐。达卜,木匡,上冒以革,形如手鼓而无柄。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厚二寸二分七厘五毫……以二手击之。”《清史稿》(卷一百一十)载:“达卜,木框冒革,形如手鼓而无柄,有大小二制,一面径一尺三寸六分五厘二毫,一面径一尺二寸二分四厘,皆髹黄漆,面绘彩狮,以手击之。”长期以来,达卜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乐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