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纤指十三弦,玉柱斜飞雁
录入时间:2010-3-9 16:26:00 来 源:www.5ikeke.com
扬子晚报讯:“五十弦的锦瑟,一弦一柱的,在唐朝的历史里追忆着华年。二十一弦的古筝,一行行的玉柱,像斜飞的雁。切切嘈嘈的弹弄,不是琵琶也像是一颗颗的珍珠,落玉盘。为什么要惘然?只能在诗歌里想象,眼角眉梢的风情,半遮面。”
古筝最早出现于中国三秦地区,依据多位著名或非著名专家学者不确切考证,由著名军旅发明家蒙恬所创。历经两千余年发展,目前由最初时的五弦,167或174cm,发展为唐代的12或13弦,目前统一形象为166cm,21弦。另外,其在海外表现为雅托葛、伽倻琴、日本筝、十六弦琴等。
因为历史久远,古筝确切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秦始皇时代,古筝即成为深受秦国百姓欢迎的乐器之一。
同样因为历史久远,古筝名称由来已不可考。民间的说法是“分瑟为筝”,而据专业人士的说法则是因为其声音“铮铮然也”而得名。
目前我们看到的古筝有陕西筝、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潮州筝、客家筝、福建筝等。
慷慨悲歌——陕西筝
陕西筝的演奏风格受三秦地区戏曲和民歌影响较大,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以其强烈的“凄、苦、悲、怨”的悲剧气氛震撼着歌迷的心灵。其代表作中独特的“欢音”——曲调多用mi、la两音和“苦音”——曲调多用fa、si两音的运用,使陕西筝的演奏既有秦腔音乐那大起大落、激昂慷慨的易水长风,英雄慨歌的悲壮气势;又有眉户、碗碗腔音乐那如泣如诉、细雨缠绵、委婉酸楚的凄凉喟叹。
代表单曲:《秦桑曲》。本曲由引子、正身和尾声三个部分组成。全风格有悲有哀,有苦有怨,但悲而不愤、哀而不伤,怨而不恨、苦中有乐,用真情唱出了黄土沉积非常厚实的秦人的音调与歌。
中州古调——河南筝
早在唐代,河南筝即与陕西筝争一时风头。唐代著名“官方音乐评论人”李峤曾公开发表署名评论:“郑音即寥亮,秦声复凄切”足以说明二者的势均力敌,分庭抗礼。
河南筝的演奏风格,以浑厚淳朴见长,而以深沉内在慷慨激昂为其特色,并不刻意追求清丽淡雅、纤巧秀美。河南筝的曲调,旋律中四、五、六度的大跳很多,于清新流畅中见顿挫雄壮;频繁使用的大二、小三度的上、下滑音,特别适合中州铿锵抑扬的声调,使其演奏具有朴实纯正的韵味。其独特之处在于演奏中擅用拖腔乐句,激昂处如引吭长啸,声振林木;悲切处似呜咽微吟,哀啭久绝。
代表单曲:《渔舟唱晚》,本曲是全中国最著名的古筝曲,乐曲后半段采用五声 音阶的回旋,环绕 3561 55 2356 33变化反复,层层下落,风格独特,优美动听。其电子琴演奏版被CCTV作为天气预报背景音乐播放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