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听觉能力的形成能够直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音乐生活,这种能力的培养有着关键的时间段。科学研究发现,在儿时接受科学有效的音乐听觉训练至关重要。早期音乐教育给人们留下的痕迹与音乐能力的养成,最终均会以音乐听力体现出来。人们可以通过听觉去感知、判断和体验音乐,并以此指导自己表现音乐 ― 进行器乐作品或声乐作品的演奏和演唱。因此,本教程以“音乐听力”冠名,为的是让广大音乐学习者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所学课程的重要性。
一、教程的结构
音乐听力考级共分五级,这套考级教程相应地分为五册,每一册共含二十节课,每一课分为上下半节.每一半节以一首名曲为题,围绕“名曲”设计七个训练模块与考试形式:
1 .聆听感受:欣赏音乐作品片段,初步感受乐曲的节拍律动、速度力度的变化,体会音乐的分句结构以不同演奏法带来的情绪变化。
2 .诵读乐谱:在不严格要求演唱音高准确性的前提下,将音乐的其他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分句、表情等用语言表达出来。
3 .乐理要点:系统地了解出现在音乐作品中的音乐术语、乐谱符号等乐理知识。在第一册中,这部分内容作为拓展性内容。
4 .节奏练习:掌握音乐作品的主要节奏型和节拍律动特点。
5 .视唱练习:含音阶视唱和乐曲视唱;建立准确的音高、节奏概念,唱熟(背唱)音乐作品或主题。
6 .全曲赏析:完整地聆听音乐作品.了解与掌握与作品相关的音乐常识(作曲家、音乐风格、作品内涵);凭借听觉记忆,准确地填写原谱中各类音乐记号 。
7 .书写(听写)练习:准确地抄写 2 一 8 小节乐谱.熟悉五线谱的书写规; 第三、四、五册为听写练习。
二、教程的编写主旨及编写特色
1 .将“为现行器乐考级服务”作为本教程编写的中心目的
全套教程的每一级(每一册)一一对应器乐考级的两个级别:
教程在内容设置、进度安排和考级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业余学习器乐演奏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听力教学曲的选择上,我们从中国音协钢琴、小提琴和电子琴考级教材的曲目中遴选二百余首最具代表性、旋律动听且含视唱练耳技能重点和乐理知识要点的经典名曲,按照系统的框架科学巧妙地组织安排,让演奏器乐的学生在经过音乐听力训练之后,能够更快、更好、更准确地掌握这些考级乐曲,为器乐考级的准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将“熟知、熟记、熟用”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教学主题
本套教程的第一册以“熟知”音乐作品为教学目的,帮助学生熟悉作品中乐理、音乐听力、音乐常识的相关知识点;第二、三册侧重“熟记”,把前几册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知识重点、乐理要点、音乐听力技能进一步强化,以便更好地掌握;第四、五册则体现“熟用”,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辅助练习,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 .将“培养音乐审美听觉能力”作为教程编写主旨
七大教程模块与考试方式的编排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为指导方针。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与音乐技能按由浅人深、由易及难的认知规律从实际音乐作品中提取,学生边学习,边融会贯通地将其运用到实际演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去。通过这套教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音乐听觉能力,掌握音乐基本常识、音乐术语,还能够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提高整体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真正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用。
此外,这一编写理念为业余条件下如何贯彻音乐学习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全面开展辅助器乐学习的音乐理论知识学习与独立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4 .将“我国社会艺术教育的现实水平”作为教程编写的参考依据
鉴于学生在业余音乐教育环境之下,嗓音条件与发声方法的局限性,给广泛接触器乐作品带来困难,我们采用了以音乐听力训练为主,创新性地加入“诵读乐谱”这一主要训练模式。
我们还充分考虑到我国现阶段业余艺术学习状况、教学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及考试实施条件等因素,设计出了合理可行的教学进度:全套教程中的每节课设计课时为 30 一 4 。分钟;每节课分上、下各半节;每半节计划课时为 15 一 20 分钟;教学时可根据当地学员的学习情况,按“课”或“节”设置每册教程的总学时(建议 20 一 40 学时)。
三、音乐听力考试要求与形式
【点此查看: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各考区更多考级资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