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九层高台,起于垒土。学习音乐必须打好坚实的基础。音乐学习的基础课程,通常包括乐理、音乐听力(即练耳)和视唱三大内容。其中培养敏锐、精准的音乐听觉能力、提高音乐听力水平乃是音乐基础学习的核心和关键。音乐听力的培养靠的是长期积累,没有大量的音乐听力积累.音乐学习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不少业余学习音乐的考生在参加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时,将平时训练较少的音乐听力测试视为“拦路虎”,无所适从,从而难以成功、顺利地跨入音乐晋级之大门。尽管全国各地为配合现行的社会音乐水平(包括声乐与器乐)考级活动,出版了不少有关辅助器乐、声乐学习的乐理和听力训练的教程或教材,但其中确有不少教材囿于传统的编写理念和模式,往往多以抽象的音程练习为中心,以机械、枯燥、单调的曲目为练习曲主体,尤其缺乏配套的听力音响资料,所体现的仅仅是单纯视唱技术训练堆砌的陈旧编写套路,并无教学新意。初学者觉得教材的编写和可操作性不强.难度偏大,门槛太高,不易人门,因此学习兴趣索然,难以达到“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和“提高整体音乐审美素质”的目的。
目前,由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视唱练耳专家、多次担任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音乐素质考评评委的赵易山领衔主编,会同“全国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乙乐理教学联盟”成员通力合作、编写而成的 《 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 》 (以下简称 《 听力教程 》 )已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套专为全国社会音乐水平“器乐考级服务”而编写的教程(共五册)。编写者在内容设置、进度安排和考级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业余学习器乐演奏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了音乐基础学习中的核心 ― 听力训练,从钢琴、小提琴、电子琴考级教材曲目中遴选二百多首最具代表性、旋律动听且含视唱练耳技术重点和乐理知识要点的经典名曲,凸现了练习曲目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积累;同时,全教程还将“熟知、熟记、熟用”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教学主题,反复贯穿于五册之中,并配置以同步的音响资料,使乐理和视唱真正成为以听力为基础的乐理和视唱。编写者长期从事教学和研究,谙熟听力训练(即视唱练耳)的基本规律,集几十年教学实践和经验之精华,精心编排课程内容。每册二十课,每一课分成上下半节,各以一首名曲为课题,围绕“名曲”设计出七个具有教学系统特征的训练模块(即:聆听感受 ― 诵读乐谱 ― 乐理要点 ― 节奏练习 ― 视唱练习 ― 全曲赏析 ― 书写及听写练习)与考试形式(详见教程的 《 前言 》 ),并辅助以简明实用的教学提示文字,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对音乐听力训练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全面把握和正确运用。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教程的编写者正视我国社会艺术教育现实水平和教育环境,对课程的内容编排从难易程度上进行分解,预先做好铺垫,降低学习的门槛,采用以音乐听力训练为主,创新性地加人“诵读乐谱”这一主要训练模式,为业余音乐学生(考生)提升快速自学能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这套 《 听力教程 》 无论在编写理念、思路,还是整体内容编排(包括教学进度、考试要求形式)以及基础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其独特性和创意性。相信这套 《 听力教程 》 会给全国各地音乐教师和学习音乐的考生在听力考级辅助教与学中带来富有成效的实用训练价值,获得令人信服的教学效果。同时希望这套听力教程 》 在各地音乐师生普遍试用的教学实践基础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为促进我国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活动的持续健康发展,探索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和视唱练耳学科领域的改革,提高中华民族整体音乐审美素质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徐沛东
2010 年 3 月
【点此查看: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各考区更多考级资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