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报讯(记者 丁刚) “木洞榨菜,脆嘣嘣啰喂,老远闻到舍,香喷喷啰喂……”在木洞中心小学音乐教室里,几十个孩子和着风琴,齐唱清脆悠扬的木洞山歌。这本是当地田间劳作的山歌,如今却进了巴南区中小学的课堂。2003年,巴南区在全市率先启动“非遗”保护,木洞山歌和接龙吹打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今,传统民间艺术后继有人,进入了课堂,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两项“非遗”,巴南区率先开办“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将“非遗”保护融入职业教育,同时命名区级项目传承人74名,以骨干带头人的作用引领“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同时,巴南区还编制了《木洞山歌》《接龙吹打》教材,进入了全区40所学校课堂,仅《木洞山歌》就是由全区优秀音乐老师从3000多首原生态山歌中,甄选出30首汇编而成。
两项“非遗”项目都涌现出标杆似的人物。蒋效伦,51岁,1983年担任木洞文化站负责人至今,他共收集挖掘木洞山歌3000余首,100多万字。喻良华是小学退休教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时候没有音乐就跟着大人唱山歌,后来拜山歌王白炳成为师。”喻老师如今年过花甲还在带弟子,最近他们又飞赴北京参加央视的《民歌中国》。
木洞中心小学音乐教室里,37岁的徐道全老师大学毕业后,将所学的音乐理论和山歌调子结合起来,参与编写了《木洞山歌》教材,木洞山歌调子终于变成了五线谱旋律。
巴南区文广新局副局长吕勇才介绍,“非遗”要良性发展必须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巴南区已经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将结合桃花岛旅游这一市级重点开发项目。他们将抓住机遇结合旅游项目,寻找全国性的经营公司包装巴南丰富的“非遗”资源,由公共文化向商业文化发展,让老百姓从中得到更大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