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由于手风琴左右部分的结构不同、音位排列不同,且在演奏的过程中还需要拉动风箱做配合,所以对初学者来说,手风琴在识譜及把握性等方面均难于其它乐器,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2 家长在孩子刚刚接触乐器的启蒙阶段责任是重大的。有种说法虽不一定很准确但很说明问题:即四分教孩子六分教家长,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家长要首先把老师所讲授的基本要领弄懂、记清,回到家里才可能有效地辅导孩子完成作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3 循序渐进。 重视双手及风箱运行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方法的规范和严谨,不要急于(或满足于)听到自己(孩子)会拉一两首什么歌曲。这种要求和目标未免太过低浅。
4 切莫急于求成。只有在严于方法,刻苦练习的前提下,才能逐渐求得手指机能的提高,才有可能逐渐得心应手地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5 时刻要牢记学习乐器(音乐)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本领去表现美,并在不断表现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明素质。这是学习音乐的关键所在,也是最容易被学琴者和家长们所忽视的一个基本问题。
6 要正确认识考级的意义。 切莫强求自己(孩子)去弹奏在难度上根本不能胜任的级别和曲目,功其一点,不及其余,一切为了考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它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它有悖于通过学习音乐提高修养的初衷。
要知道能完整、优美地演奏好一、二级的乐曲比乱七八糟地勉强混到九、十级的乐曲要强百倍。前者是在学习美的过程中也在表现美,其自身也能体会到学习音乐所带来的乐趣,而误入歧途的后者,是在原本学习美的过程中,制造着噪音,其自身也不可能从琴声中感受到愉悦和美感。
为了孩子们能有一副听力良好、能分辨美丑的健康的耳朵,为了明天他们能成为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修养的人才,请家长们切切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的音乐教育。
杨 屹 手风琴演奏家
30多年的青春岁月,一把手风琴相伴左右。在他的生命长河里,似乎唯有把手指放在手风琴的琴键上,才能找到心灵的依附。那些从他指尖流淌出来的音符,总能让他感受到艺术的质感。琴键上的青春,音符里的光阴。他会想起去年“十一”那场盛大的焰火联欢晚会上,自己用手风琴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曲调婉转悠扬,伴着几百名少先队员的清亮歌声,飘在天安门广场上空……他觉得,这是他整个艺术生涯中,最璀璨的夜晚。如果有人能认出他,他正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屹。
从10岁起,杨屹就跟随父亲学习手风琴演奏,后以扎实的艺术功底考入战友文工团。从此,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坚持每天练习8个小时,逐步形成了音韵独特、严谨细腻并富于表现力的演奏风格。1985年,他考入天津音乐学院深造,师从著名教育家王域平先生,其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首届全国专业手风琴比赛中,他分别以俄罗斯著名作曲家尼古拉·柴金的《降B大调手风琴协奏曲》、德国古典作曲大亨德尔的《管风琴协奏曲》以及中国著名作曲家李遇秋的手风琴协奏曲《红叶抒怀》等中外名曲的精彩演奏,一举夺得一等奖。他还凭借在李遇秋创作的协奏曲《南国风情》中的娴熟演奏荣获全军文艺会演优秀演奏奖。作为一名职业演奏家,杨屹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举办过独奏音乐会,曾先后应多位作曲家约请,为《这里黎明静悄悄》、《潜伏》、《望族》、《明星危情》等影视剧录制主题音乐和插曲,还多次在《五彩缤纷》、《神州大舞台》等各种大型综艺节目中,用手风琴演奏中外经典名曲。
在当今五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手风琴以清新悠扬的音色、动感十足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为了在群众中更好地普及手风琴演奏艺术,杨屹录制了《手风琴示范演奏》的VCD光盘、电视系列教学节目《手风琴演奏基础》,出版了《手风琴演奏教程》、独奏音乐会曲目精选VCD《风·雅·情》、舞曲CD《情侣》等专辑。不菲的成绩赢得了业界高度评价,而杨屹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保持着一份军人特有的从容和淡定。他说:“手风琴在中国还是个很年轻的乐器。我愿当一块铺路石,推动中国的手风琴演奏艺术的进步。”
“是部队培养了我,我要用我的特长回馈部队,回馈广大官兵对我的厚爱。”杨屹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多年来,无论是参加重大演出,还是在边关哨所上慰问一两名执勤战士,杨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精心准备、用心演奏,他把对党、对祖国、对部队的感情,融入在音乐中。由他创作并独奏的手风琴协奏曲《军营之歌》,以精彩细腻的演奏,令许多官兵深受感染。
杨屹在手风琴演奏艺术之路上走过了30多年,进入了艺术成熟的黄金时期。虽人到中年,但他的手风琴演奏技艺和风格,还像他的名字那样始终洋溢着青春气息。(原载《解放军报》2010年1月8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