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而言,手风琴的确是一件外来乐器——它是在奥地利注册发明的;但作为簧片乐器,手风琴的发音原理来自于中国的古老民间乐器——笙。笙,属于中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它是通过簧片的自由颤动来演奏的,其形状类似于凤凰,由13至24根竹管、一个充当共振器和风室的葫芦以及一个吹嘴组成。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中,笙被划分为“匏”类。春秋战国时期,笙已经非常流行,它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还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笙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1978年在湖北随县发掘出土的曾侯乙墓中,除了精美的编钟,还出土了迄今为止最早的笙:笙斗保存完好,在笙斗内有同样保存完好的竹制簧片,其形状与发音原理与现代铜制笙簧相同。这表明当时笙的制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777年,阿莫依特(Amiot)神父将中国乐器“笙”传入欧洲,欧洲人利用笙的发音原理发明了手风琴 。对于这一点,俄国人阿·米列克在他的《键盘式手风琴演奏教程》(莫斯科,1973年版)中也对做了介绍,他写到:“这样空气流动使金属簧片震动的发音原理,很早以前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民族就知道。经过二、三千年,到纪元前,在中国及日本等国家普遍使用的笙等乐器,就是利用这样的发音原理制造的。”
笙传入欧洲后,它的活簧结构原理被运用到当时的(管)风琴和其它乐器上,随即便开始出现了一些手风琴的前身乐器,但它们大都未能成形便被淘汰了。1812年,德国人弗里德里克·巴赫曼(Friedrich Byschman,1805-1864)制作了一种可供吹奏的名叫“Aura”(一种新式口琴)的簧片乐器。同年,巴赫曼将“Aura”加以改进,在手提式键盘的基础上安装了一个可伸展的风箱,并将可自由颤动的簧片装置于乐器内部,这种乐器取名为“HandaeoIine”(一种早期的簧风琴),它被认为是手风琴乐器的雏形。1829年,奥地利人西里勒斯·德米安(Cyrillus Demian,1772-1847)在“Handaeline”的基础上增添了伴奏用的和弦键,成功地改良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手风琴”( Accordion)。
在德国和意大利的手风琴博物馆中,都摆放着笙的实物,“手风琴是利用中国民间乐器笙的发音原理发明的”这一观点已被世界所公认。由于这种“血缘关系”,手风琴在中国受到如此普遍的欢迎也就不足为怪了。19世纪早期还出现了英国六角手风琴 、德国六角手风琴 (左图为英德六角形手风琴)、班东尼琴 等不同外形的手风琴。这些手风琴由于其乐器的局限性,只在特定的时期,作为当地民族乐器,存在于某些地域。19世纪早期的手风琴大多属于键钮式的全音阶(自然音阶)手风琴(见右图)。全音阶手风琴的结构非常简单,相当于口琴增加了风箱。右手部分有十来个键钮供演奏曲调,左手部分有几个和弦键钮担任伴奏;在同一键钮上,推拉风箱发出不同高度的两个音(与口琴发音相似);琴上没有背带,完全靠双手托琴并控制其平稳:左手前半部穿过左手皮带支持乐器,并演奏左手键钮和控制风箱的开合,右手大拇指不能用来弹奏音符,而要穿过右手键钮旁的右手皮带来控制琴身。全音阶手风琴的最大缺点是不能转调,如若变调则需另换一架琴演奏,风箱开合发出的音高也不相同,给颤音、装饰音的演奏带来了很大障碍。同时,键钮的数量和系统的变化非常大,一种系统的演奏者不一定能演奏另一种系统的手风琴。所以,虽然这一类型手风琴小巧轻便,价格便宜,但它终究只是手风琴改良的一个过程。全音阶手风琴在19世纪中期以后逐渐被半音阶手风琴代替。
半音阶手风琴诞生于19世纪50年代,出自F·Walter之手,为键钮式(见左图)。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首先为转调带来了方便。经过不断的改良,它的右手键钮能有三至六排 ,第四、五、六排重复前三排的,从而提高手指的变化程度。两种最普遍的布局是B、C系统 。B系统从技术上说比C系统更有挑战力,而C系统较容易演奏和弦和歌曲。1852年在巴黎,钢琴键盘第一次被安装在一台手风琴上。这种手风琴其余构造与键钮式手风琴完全一样,只是将右手部分的键钮改为钢琴式的键盘,因此被命名为键盘式手风琴 (见右图)。键钮式半音阶手风琴在俄国受到普遍喜爱,在那里,这种琴被称为“巴扬”(БАЯИ)。而键盘式半音阶手风琴就叫手风琴,在中国也是这样称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