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中国名家名曲民族音乐会上,笛子演奏家詹永明临时改了曲目,一曲笛子独奏《鹧鸪飞》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当天下午,长鸣乐器厂技术顾问常敦明带着新研制的红木包竹笛找到他,试奏后,詹永明当即决定在晚上的音乐会上吹这只笛子,并为此改演奏降B调作品,于是有了29日临时改演的一幕。“好的乐器一拿到手上就放不下。”詹永明这样形容手里这只笛子。
竹笛开裂亟需解决
红木包竹笛是采用由红木包围竹笛的新工艺制作而成,常敦明研发的初衷还要从他的孙女常筝说起。几年前的一天,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音乐专业教授笛子表演的常筝来到练功房排练下周的演出,她取出心爱的竹笛放到嘴边一吹,觉得声音不太对。从小就跟笛子打交道的她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竹子裂了,无奈之下只能换了一支不常用的笛子。
“这种情况很常见,一直困扰着笛子演奏者。”常筝说。 竹笛由天然竹子制成,使用过程中,因管腔受到物体的碰撞或由于气候、温差等出现变化,如室外气温骤冷骤热、室内空气干燥等原因容易发生开裂。“每次去北方演出,笛子都会裂掉,很可惜。”笛子演奏家蒋国基深有体会。“南北地域不同、气候不同,往往竹笛到了北方,尤其冬季来暖气时就会开裂。”在北京生活过十几年的詹永明说。
虽说开裂现象十分常见,但距离演出只有几天的时间,用熟了的笛子突然开裂还是让常筝很是烦恼。忙完演出她找到爷爷常敦明,希望爷爷能想想办法。常敦明一直都在琢磨竹笛的改良,经孙女这么一说,78岁高龄的老爷子动了真格,再次把竹笛技术革新提上日程。
反复尝试 红木包竹
“十多年来他从没有停止过创新。”与常敦明一同研制过巨笛、巨萧、双人笛的蒋国基告诉笔者,楠木笛子、红木笛子、紫檀木笛子……这些笛子确实不会开裂,外观也漂亮,但是重量很沉,更重要的是失去了竹子原有的音色。“这次尝试的木包竹笛可以说是竹笛的一次革命,不但成功保留了原来竹子的声音,而且包了木头后,竹笛的声音更有弹性,反应更快了。”
常敦明说:“笛子尤其以竹笛声音最为优美,国内外声誉最高,所以创新一定要保持竹子的音色。钢的、铁的甚至塑料的都不对味道,还是要用竹子。”他想到用红木与竹子相结合,即借助了红木材质硬、不易开裂的特性,又保持着竹笛特有的音色。
至于其中的制作奥妙,常敦明介绍道,制作竹笛要两种材质,内部用竹簧,脆;外部用竹青,硬。用硬质的木头代替竹青,空气在里面震动,音还是竹子的音,音量宽度都很好,而且竹簧纹路是竖着的,木头纹路是横着的,竖与横相结合就不容易开裂。
此外,木包竹笛的音准较之前也有改观。常筝一直是“每个调的笛子春秋备一套、冬天备一套、夏天备一套”,她的家里常备不同调门的竹笛几十只,就是因为竹子非常害怕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不同温度、湿度下,音准变化大。红木包竹笛有效地将“音准误差缩小了三分之一。”这个数据是常敦明反复试验得出来的:将竹笛和木包竹笛放入冰箱冷藏,再同时拿出来在大太阳底下演奏,室内外温差达30摄氏度,测试两种笛子的音准误差。
文化推广 名家效应
市场营销里有句话:初级营销做产品,中级营销做品牌,高级营销做文化。常老爷子或许没听过这话,但他确实像个营销大师一般在做文化。常敦明做笛子除了追求寿命更长、声音更好外还非常注重美观。外观要保持中国传统审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笛子,一听就知道是笛子。常敦明说:“做乐器是门艺术,要让这门艺术更完美,不但要做出好乐器还要是件工艺品。”
便宜的竹笛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般学生用的笛子几百块钱即可,上千的笛子就品质很好了,而红木包笛最便宜的也得三千块。“竹子没几个钱,红木贵。”常敦明计划以后还要用更珍贵的木头制作木包竹笛。“中国的笛子要在国际上提高身价、知名度、品味,不要再让人家说‘竹子有什么的呀’。”
常敦明将木包竹笛赠送给音乐家试奏,“听听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弄好,同时扩大影响,让人们有个印象——中国出了个新笛子。音乐家认可,市场才能认可。”
信心十足的常敦明并不急着市场推广,木包竹笛和平常的竹笛制作工艺不一样,各道工序有待进一步打磨,各项参数,如竹簧的厚度、木头的厚度、外径、内径等也在逐步整理。工人的技术水平需要培训,使用的工具也在趋于规范化、标准化。“欲速则不达,最重要的是要东西好。”(音乐周报/ 卢旸)
精品视频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