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器与诗词:一种乐器叫“阮” 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琵琶,唐代开元年间从阮咸墓中出土铜制琵琶一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相传,阮源于秦汉时期,西晋阮咸善弹此种琵琶,此琴因此得名。历经唐、宋、元、清等朝代,阮都是颇受欢迎的乐器。因此,留下了很多与阮相关的诗词。 掩...
15年6月23日11:36更新
7月29日晚,中国名家名曲民族音乐会上,笛子演奏家詹永明临时改了曲目,一曲笛子独奏《鹧鸪飞》赢得全场热烈掌声。当天下午,长鸣乐器厂技术顾问常敦明带着新研制的红木包竹笛找到他,试奏后,詹永明当即决定在晚上的音乐会上吹这只笛子,并为此改演奏降B调作品,于是有了29日临时改演的一幕。“好...
14年8月13日12:9更新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所有音乐的构成有四个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音的高低”和“音的长短”: 1、音的高低: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高低相间的音组成的,从钢琴上直观看就是越往左面的键盘音越低,越往右面的键盘音越高。 2、音的长短:除了音的高低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音的长短...
13年9月24日13:50更新
箜篌 1996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南疆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14号墓葬发掘时,发现了两件古老而神秘的乐器,经鉴定为箜篌,两件久已闻名但从未谋面的箜篌的横空出现,在考古界引起巨大轰动。这两件保存较完整的箜篌,一件音箱为弧形,一件音箱为方形。后来,2004年又在吐鲁番洋海墓地发现三件箜篌,音箱分...
12年9月1日18:31更新
木瑟:春秋 固始县侯古堆出土 瑟是古史记载中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它有二十五根弦,是根据信阳长台关出土的瑟复制而成的,瑟码很低,由两排组成,演奏时左右手交替配合,汉画像砖上的弹瑟场景也说明了这一点,瑟可以在不变色码的情况下转多个音调,十分方便。 高音区清脆、中音区明亮、...
12年1月29日11:4更新
马骨胡,壮族、布依族弓拉弦鸣乐器。因琴筒用马骨制成而得名。壮语称冉督。“冉” 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 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
11年11月17日15:41更新
竹琴,是傣族、佤族、克木人和控格人的打击弦鸣乐器。傣语称玎麦波,“玎”为琴,“麦波”为龙竹,意为竹琴。克木语称布领,控格语称泡玎,均为竹琴之意。又因其发音“叮当”作响,西双版纳一带又称其为叮当。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勐腊,思茅地区西盟、孟连,临沧地区耿马、沧源和...
11年11月17日15:33更新
尺八,竹制,外切口,五孔(前四后一),属边棱振动气鸣吹管乐器,以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苍凉辽阔,又能表现空灵、恬静的意境。尺八的结构 尺八的分类 一、唐尺八 外切式吹口,六孔,并可根据需要选择凤眼的有无。指法与洞箫同,并且跟洞箫一样用调区分不同长度,常用的唐尺八有G调...
11年11月10日15:50更新
椰胡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形似板胡,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海南、广东、福建等省。 椰胡 椰胡形制与板胡近似,琴体全长60厘米~70厘米。共鸣筒用多半个椰壳制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为面板,在背部半圆形的椰壳上,开有由五个小音孔组成的金钱眼状...
11年11月10日14:59更新
独弦琴,京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只有一条琴弦而得名。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其为匏琴或独弦匏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巫头等地。 关于独弦琴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新唐书》中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Hui)首(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张弦无...
11年11月10日14:59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