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弦琴,京族弹拨弦鸣乐器。因只有一条琴弦而得名。京语称旦匏。民间又称其为匏琴或独弦匏琴。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山心、万尾、巫头等地。
关于独弦琴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新唐书》中有:“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Hui)首(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张弦无轸,以弦系顶 。”古代的独弦琴,是用一段毛竹筒(长三尺、直径四寸左右)的多半边做琴体,开口部分朝下,在竹筒表面纵向挑起一条细而长、两端不断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的流传和改进,逐步增加了竹制弦弓和葫芦形共鸣器,后来才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
形制古老、结构比较简单的独弦琴,是由琴身(共鸣箱)、弦轴、摇杆、共鸣筒、琴弦和挑棒等部分组成的。因制作的材质不同,而分为竹制和木制两种。
竹制独弦琴
竹制独弦琴,琴身采用一截粗大的毛竹筒制作,筒长100厘米、直径12厘米~16厘米,将竹筒竖立于地面,顺竹纹劈去2/5,所剩下的多半边竹筒即可作为琴身。除去竹节,劈面朝下,在距琴面右端10厘米处,钻一个穿弦小孔,内侧立一竹制琴马,琴底置一木制弦轴,在琴面左端4厘米处,钻一直径0.5厘米的通孔,插入竹制摇杆。摇杆上端向左弯曲、呈弓状,下端穿过一个横置去底的小葫芦做的共鸣筒。琴弦左侧一端通过共鸣 筒系在摇杆上,弦距琴面6厘米左右,右侧一端穿过弦孔,缠绕在琴底的弦轴上。使用竹制挑棒演奏。
木制独弦琴
木制独弦琴,琴身由面板、底板和框板胶合而成。外观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匣状,琴面宽的一端为琴首,琴面窄的一端为琴尾。共鸣箱全长105厘米,琴首宽12厘米、高8厘米,琴尾宽8厘米、高6.5厘米,面板使用桐木制作,板厚0.3厘米左右,底板使用松木制作,板厚0.6厘米左右,框板采用红木或花梨木等硬质木料制作,板厚1厘米左右。
独弦琴的演奏
演奏独弦琴时,多采取坐姿弹奏,既可将琴横置于桌子、架子或双腿上,也可将琴尾放在腿上,琴首置于别的支架物上,右手执挑棒弹奏,外侧掌边轻轻触及琴弦1/2、1/3、1/4、1/5 、1/6、1/8处等泛音点发音。左手握住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发音的高度。右手技巧有弹、挑和触弦,弹、挑迅速交替,可获得近似“滚”的效果,所发出的是泛音和基音的复合音响;左手技巧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和滑音等。(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