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堡”眺望音乐之都
萨尔茨堡,莫扎特的故乡。从维也纳坐火车到萨尔茨堡,我对这个与莫扎特以及老电影《音乐之声》早已融为一体的城市充满期待。现在已经很难说清是萨尔茨堡成就了莫扎特、《音乐之声》,还是后者的名声让乐迷、影迷把这里当成朝圣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音符早已潜移默化地融进每个萨尔茨堡人的血液。
印有莫扎特肖像的球形巧克力
一个人和一座城
毫无疑问,莫扎特是萨尔茨堡的标志。这里,是莫扎特的出生地、故居,这里有他的雕像,还有以他命名的城市广场、音乐学院以及每年都以他的名义举办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节。当然还少不了著名的莫扎特巧克力——这种包装上印有莫扎特肖像的球形巧克力,中心部分是杏仁糖,中间一层是奶油,最外面一层是高级纯黑巧克力,口感真让人意犹未尽。
萨尔茨堡老城的中心位置就是著名的粮食大街,街道不宽,铺着青色方砖。街的两边是许多卖工艺品的作坊,店面都不算大,显得玲珑而精致。在拥挤的店面中间,一幢并不起眼的小楼,每天却进出着最多的游客。原来,1756年1月27日,莫扎特就在这里出生。
莫扎特故居一层是售票处,二层是宴会厅,三层、四层是主要展厅,陈列着关于这位伟大音乐家的一切,包括莫扎特在音乐会上使用过的钢琴,还有如茶叶罐和糖罐等许多家居用品。你只需拿一副耳机,就可以在各间屋里一边参观,一边聆听有关莫扎特的家庭环境、音乐活动等有趣的讲解。
流淌在街头的旋律
从我住的旅馆过马路走十分钟就可到达小城的中心莫扎特广场,这里也是每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举办地。从莫扎特音乐节演变而来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是举世公认的最权威的古典音乐节,从上个世纪初开始,每年7月到8月,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在这里登台,成千上万的观众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
如果没赶上音乐节,也不用失望,因为总会有不同的音乐从广场的各个角落响起,这里的街头艺术家非常多。或者是提琴手,戴着礼帽,穿着长袍,琴音中淌出的仍是莫扎特创作的旋律。又或是夫妻搭档,老公的手风琴开阖舒缓,老婆的手指在竖琴上更是波光流转,不用问,他们的合作自然天衣无缝。
最吸引我的则是广场与市政厅之间的通道内一个8人组成的小型交响乐团。由于通道内极好的拢音效果,再加上8件乐器同时共鸣,马上就把这里变成迷你版的“金色大厅”(维也纳音乐协会金色大厅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厅之一)。不忙赶路的听众自然不会错过这场邂逅的惊喜,我也不例外,从《天鹅湖》到《英雄》,从《蓝色多瑙河》到《欢乐颂》,从柴可夫斯基到肖邦,从贝多芬到莫扎特,长达20分钟的连奏把欧洲古典音乐几乎一网打尽。随着演出终了时的弦停音止,通道内迸发出比刚才音乐更响亮的掌声。
位于萨尔茨堡粮食大街的莫扎特故居
在“盐堡”眺望音乐之都
萨尔茨堡在德语中即是“盐堡”之意,在中世纪时食盐甚至比黄金还要贵重。萨尔茨堡历任主教即为盐矿拥有者,几百年日夜不停的开采,让他们聚拢了大量财富,而他们的散财之道就是把自己居住的城堡扩大、加固、再扩大。因而当我在城堡内参观时,看到城堡最初的模型只是一个建在山顶的■望工事,随后经过几百年的扩建,现在已经从山顶绵延到山腰。城堡外墙为纯白色,而屋檐的线条却用墨色勾勒,与国内江南水乡某些村舍的颜色搭配如出一辙。城堡内的古代盔甲、兵器以及昏暗的牢房,幽幽诉说着这里长达500多年的历史。
不过这些过时的历史故事并不是我参观的重点。当我爬了无数级台阶,经过无数个转弯之后,终于来到了城堡的最高点。这里拥有俯瞰整个城市的最佳角度,山下是一大片浓绿植被,蓝色缎带一样的萨尔茨河在这浓绿中蜿蜒穿行。这种“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只有站在最高处才能感受得到。 (赤 鸟)
旅行贴士
其他几处可以膜拜
《音乐之声》的地方
萨尔茨堡音乐节音乐厅:电影中最后举行音乐比赛和演唱《雪绒花》的地方。音乐厅建于1920年,算是老城里最新的建筑了,是萨尔茨堡音乐节的重要表演会场,里面有两个音乐厅,大音乐厅可容纳2400位观众,舞台、表演空间与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规模相同。
侬山修道院:就是玛丽亚所奉祀的女修道院,可以看到孩子们来找玛丽亚时的大门与山丘,在老城外,可以自己搭5路和H路巴士到达,也可以步行抵达。
蒙特湖婚礼礼堂:电影中上校和玛丽亚举行盛大婚礼的地方。
特拉普之家:湖边的一座宫殿,是电影中上校的家。
来源: 老人报
· 中国青年爱乐乐团将赴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
· 【音乐百科】萨尔茨堡:宁静典雅的音乐之乡
· 萨尔茨堡音乐节《狄奥多拉》经典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