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辅导少年儿童学习民族器乐演奏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种体会,那就是:学琴,使孩子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在我国古代,“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培养弟子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可见,音乐在当时已是教育的一项内容了。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们音乐教育观对我国历代的音乐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欧洲古希腊的“学校”中,音乐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包括唱歌、器乐教学和朗诵。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指出“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认为音乐对于美化心灵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一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音乐确能改变灵魂的品质,既然它具有这种力量,我们就一定用它来培养青少年一代”。
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卢梭提出“美育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的才能”的教育口号,主张必须对儿童进行早期启蒙性音乐教育。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一些国家初步形成了幼儿园到大学的比较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音乐已成为普通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进入20世纪,尤其是50年代至今,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我国在“五四”运动前后,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重”、“美育救国”主张,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
在由国家教委制定,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它通过对艺术美、社会生活美、自然美的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艺术学科以具有充实的美感内容,生动的美感形式,实现了沁人肺腑、震撼心灵的审美教育作用。
可见,不论古今中外,尽管我国的各个历史期有着很大的差别,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国情的不同。但是,音乐教育都被作为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途径,这是无可置疑的。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学校的音乐教育,还是课外的音乐教育,都是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全面育人所不可缺的。
我国历来重现音乐教育,重视校外的音乐教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注重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建国初期即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为数众多的少年宫、少年活动中心,几十万、几百万少年儿童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歌唱、器乐演奏等等,可谓“少小学乐、终生受益”,如今都成为了国家的有用之才。近些年来,随着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的开展,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投身到学习乐器演奏中来,使我们从事辅导的老师们,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和从事这项工作的无尚光荣。
我在辅导孩子们学琴中,对于“学琴,使孩子们素质得到提高”这句话,有着切身的体会:即学琴,对于孩子们的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辅导作用。
学琴与德育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能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学琴的德育作用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产生的,音乐的自身魅力会给人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昭示着人们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孩子们在学琴中,受到了德育的教育。比如,在辅导孩子们演奏《三门峡畅想曲》时,不只是教孩子在乐曲的什么地方应该如何演奏(当然这些技术、技法当然要教),更为主要的是告诉孩子们每一段落中作者要表现的是什么。辽阔的引子,活跃的舞蹈性快板,抒情的中板,热情乐观灵巧的小快板,热烈地尾声等等,都要讲清楚,从而使孩子们了解到、体味到这首乐曲能表达的内容。水库修成了,将来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这些,无疑给孩子的心灵受到震动,增强了爱国之心,所以说,好的作品是时代的号角,人民的心声。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学琴,使孩子们有了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再如此,我们的民族音乐蕴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如果我们辅导学生演奏《江河水》、《汉宫秋月》时,这些乐曲本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质,孩子们一接触,便会熟悉,热爱我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也会加深对我国悠久历史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又比如,我辅导孩子上合奏课,实际上本身就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合奏需要彼此的默契,演奏一首合奏曲,需要全体演员的共同努力。比如我辅导孩子演奏《田园春色》、《怀乡行》、《小花鼓》等乐曲,那种田园的美景,向上的情趣,必然会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这些都是学琴给孩子们带来的益处,孩子们是在学琴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完成着自身的健康塑造。
学琴与智育
孩子学琴,就是要通过掌握的技术、技巧,把乐曲的内容表现出来。学琴使孩子们的听觉、视觉和运动觉都积极地调动起来。需要有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适应的协调能力。音乐的表现和欣赏又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联想能力,这和智育以获得知识和发展智力为目的的逻辑思维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学琴,还有启迪智慧的作用。它可以促进孩子们身心的协调发展,平衡左、右大脑的功能,加速智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因为拉琴需要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因此通过“操练”,孩子的智能一定会得到发展。
学琴时,必定会涉及到其他许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也因此可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掌握好更多的文化科学知识。比如我们辅导孩子演奏《赛马》,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蓝天的云,赛马的热烈场面,骑手的高超技艺……都会使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
学琴与体育、劳动
现在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学琴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出生于维也纳的瑞士籍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兹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相分离;技术的练习与艺术的表现相割裂。他在实践教育中尝试通过人的肢体反应,结合听觉的训练去获得对音乐的积极体验。他发现,音乐中的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拍运动是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的,节奏与律动最能够激发、唤起人们的感应。注重音乐与人体运动的紧密相结合,被称之为“体态律动”或“和乐动作”。
学琴,还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比如在辅导《鄂伦春族小唱》、《新农村》、《喜送公粮》这些曲目时,孩子们从中就可感悟出劳动是个多么光荣的字眼,从而树立劳动观念。
学琴,确实能使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740)this.width=740"> 纳格拉,清代史籍中称哪噶喇、奴古拉,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棰击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