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客服QQ 官方微信
网站客服QQ:
1014587588
2694395946
音协考级QQ:
2537453437
名称:中音在线
微信号:musiceolcom
设为首页网站地图网站论坛帮助∨
搜课程搜资讯搜书籍搜老师
考级报名 |电子琴钢琴古筝小提琴音基长笛
我的课堂
购物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儿声乐套曲合唱谱、钢琴伴奏谱、CD伴奏、MV等下载
首页 音乐课程 音乐书籍 音乐新闻 名师风采 音乐人物 音乐学堂 乐器联盟 乐器百科 音乐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教学空间 > 粤派扬琴百年史(二)

粤派扬琴百年史(二)

分享到 |
日期:2010-7-28  来源:小蝌蚪音乐学习网  编辑:崔老师  浏览次数:

导语:  (文章选自:音乐研究与创作,作者:皇家齐)扬琴,是我国民族乐器中主要的击弦乐器。被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戏剧、曲艺的独奏、合奏和伴奏等所普遍采用。各地方扬琴的形状,琴体结构,音色及其演奏技法,虽大致相同,但由于我国是个幅员广大而且又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民间都拥有地方色彩鲜明,风格特性各异的音乐文化艺术。扬琴的演奏艺术,也随着民族音乐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地方民族风格的演奏艺术和流派。南方的"广东音乐"(编者按:即粤乐),粤剧、江南丝竹、潮州音乐,潮剧、汉乐,汉剧等,因都具有南国风格的共同特性,故统称"南派"。又因南方各地方地理条件,生活习惯,语言和地方风俗的差异,故又在"南派"中分支形成了风格特点不同的诸多"流派"。如"粤派"扬琴的称谓,它也和"粤乐"的名称来源一样,是外省人给予的名称,因其演奏技艺具有显著的广东地方风格特点,色彩浓厚,且流行区域颇广,故有"粤派"扬琴之称。   扬琴源流的考证   扬琴之渊源,迄今尚传说纷纭,考证不一,存疑未释。王光祈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音乐史》中注释曰,(洋琴)"欧洲乐器,西历纪元后第十七第十八世纪之交(康熙时代),输入中国之物(?)"

  广东是我国最早采用扬琴的区域。最初只为我省禅门僧、道、尼三家,祭言永言赞本[1],时拍和七星鼓钹伴奏用。约本世纪初年,始被粤艺伶坛中之师娘应召度曲弹唱和失明艺人卖艺弹唱所用。并以此渐渐代替其早期惯用的"七尺筝"及"秦琴"等度曲常用之器,从粤派扬琴竹法中的"口旁"音(衬音)[2]半滚,齐竹,琶音,按揉,等竹法的应用中,不难找到从"筝"和"秦琴"弹奏技法中移植而来的技法痕迹。
  清末民初,粤艺坛中出现了粤派扬琴演奏家严老烈(严公尚),他把传统乐曲"三宝佛"中之第一第三阕,分别改编成扬琴谱"旱天雷""倒垂帘",把"寡妇诉怨"改编成"连环扣",严氏所扌先谱子,均按其扬琴所属流派"右竹琴"之竹序特点所制之谱,严氏除制上述扬琴谱子外,尚扌先有"算命","到春雷"'(又名"到春来")',"寄生草"(又名"忘忧草")。严氏除上述作品外,还有无其他作品,未敢定论,粤乐著名编辑沈允升先生在其与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尹自重等九人合编的《琴弦曲谱初集》(民国三十年(1941年)六月十四日版)中拟编者注云:"旱天雷"即古谱《三宝佛》中之第一段,系由过去音乐家严老烈君收集其密加花字作扬琴谱,严君一生最精扬琴,经其改良过的扬琴谱尚有多数,本书第一集系择其最精彩者先引刊出,其余在二、三等集继续发表,……。查沈氏所编上述曲谱书册及较早期沈氏编的《歌弦快者见》,《中国弦歌风琴合谱》,便没有发现严氏除上列曲目以外的作品,沈氏附此编者注,或许以严氏之名义招来顾客,以促歌册之销路也未可考。从严氏的代表作《倒垂帘》的演奏竹法可见,严氏除采用扬琴的一般竹法外,尚很技巧地使用短时值的滚奏(半滚、弹滚),和加强风格特性的装饰性"衬音",使扬琴的演奏,唱偶清晰,在适度的"衬音"润色下,使人感到既有原始支声织体这一新颖的乐曲形态意味,又有耐人寻味的传统支声齐奏典雅之韵。《旱天雷》,《到春雷》,《连环扣》等严氏作品的出现,为"粤乐"演奏的扬琴化作了典范,为粤派扬琴演奏的风格特点和乐曲的创作,奠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粤派扬琴"右竹"流派的演奏技法,开掘了新的境界。可以说,严氏作品的出现,不仅给粤派扬琴的演奏奠下了基础竹法,也给粤派扬琴的演奏定了格(风格)。因自严氏以来粤派扬琴的各流派演奏技法中,随便都能找到严氏所遗竹法特点的种种痕迹。
  严氏以后的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初期,粤乐扬琴坛中先后出现了粤派扬琴演奏家邱鹤俦(左竹),吕文成(右竹),罗绮云(右竹),黄龙练(左竹),方汉(右竹)等,(上述人物排序,均根据在粤派扬琴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先后,根据人物以扬琴独奏灌制唱片及扬琴专著发表或出版时间先后),上列粤派扬琴诸家,均是早期粤派"左竹琴"和"右竹琴"两大扬琴流派的代表人物。早期粤派扬琴虽流派众多,如"顺打派",其基本竹法特点是不分"左竹"与"右竹","因曲制宜,以顺为主",其实,早期的"顺打派",就是现代的"混合竹"琴派,但因在当时得不到诸琴家的承认,且遭到极力排斥,斥其"竹法什乱无章","乱弹琴","海派"[3]等,除"顺竹派"外,尚有其他为数众多的不成流派的"流派",但由于遭同样的排斥至日趋丧退,最后被淘汰淹迹。经查索了不少资料可证,早期的粤派扬琴,除"左","右"竹两大琴派外,再没有发现这两大流派以外的流派了。邱鹤俦先生在其编著的《琴学新编》中论曰:"扬琴竹法,有左右竹之分,如多用左竹和唱字者是为左竹琴,多用右竹和唱字者是为右竹琴。本谱专写左竹琴之竹法,因左竹琴乃吾粤最为通用之竹法也。右竹琴在南洋之华侨亦颇通用"。从邱氏的这一论述和自严老烈出现以后,相继出现的粤派扬琴诸家所属流派,不仅可考证了自明未至民初这一历史阶段,粤派扬琴仅有"左竹"和"右竹"两大琴派,且证明了"左竹"流派是这一历史时期最盛行的琴派,而"右竹"流派,则"在南洋之华侨(区域)亦颇通用"。实际上,尽管仅存、"左竹"与"右竹"两大流派,但因当时社会制度与琴师本身世界观的局限,流派间常有"同行是冤(怨)家"的思想意识存在,也常出现两大琴派间互相排斥的现象,但因为这两大流派各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正如邱氏在其《琴学新编》中所论述的一段:"论左右竹之唱口板路一该相同,惟其手部乃异耳"。邱氏这一论断很中肯,实际上"左竹","右竹"两大琴派间,没有多大矛盾,从理论上,只不过是"左竹"先行或"右竹"先行而异,在实际演奏技法上,他们两琴派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博众之优,互为补充"的宗旨,以求得充实本流派,乃至得到更大的发展。
  1916年(民国五年),粤派"左竹"琴家邱鹤俦先生(1880~1942),结合其教学的需要,开始了他本人所属琴派竹法特点的系统整理工作,以后,1926年(民国十五年),吕文成先生也整理了自己所属右竹流派的基础竹法。邱氏,吕氏两大粤派著名琴家,均在这一时期先后发表了自己所属琴派的专著,如邱氏著的《琴学新编》,《琴学新编》(增刊),《琴学精华》,吕氏著《吕文成琴谱》等。邱鹤俦和吕文成不愧为粤派扬琴两大流派重要的历史代表人物,因他们不仅以扬琴的演奏见长,且擅精益求精,广采博纳流派之优,他们这些著作,不仅为粤派扬琴理论体系建树,作了坚实的理论奠基,且为粤派扬琴演奏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育了为数众多的后继人材,在收徒传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粤派扬琴的教学,建树了较完善的粤派扬琴教学体系,为中华民族扬琴艺术教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邱鹤俦和吕文成均在长期的扬琴演奏实践中,看到传统铜弦扬琴琴体结构的利弊,他们都有兴利除弊的改革愿望。邱氏在其《琴学精华》(1928年中秋版)中论及:"扬琴所用之弦,向来用黄铜制成,但铜线体质轻脆,若定低音三指合或四指合之弦,(照箫笛之音定弦),尚可适用,惟是定高音五指合或六指合之弦,其线易断"。初期的广东扬琴,因以铜丝为弦,虽其音质浑厚,但因铜质脆轻,胀力局限,按粤乐、粤曲之基础"线口"(C调),难于胜任,尤其是中音与高音区,尽管勉强按粤乐、粤曲之"线口"定调,虽则弦未断,但因胀力过度而影响共鸣,所发出的音色,紧张而涩闷,并因此而限制了其实用音域,局限了扬琴的普及应用及其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吕文成致力于原"铜丝琴"的改革,他把"铜丝琴"的中、高音区(即中音字和高音字区)改用钢丝弦,原低音区(低音字区)原用铜丝弦,因无碍于音色与实用音域,故极力保留。吕氏这一改革,不仅提高了扬琴音色的亮度,且扩大了扬琴的实用音域,吕民保持了原"铜丝琴"低音区铜丝厚而亮的音色特征,与中、高音区钢弦的清越悠扬的音色特征相比,更感其音色华丽协调,清朗悠扬。低音区铜弦所悠之"口旁"(衬音)音,音色浑厚雄亮,在演奏中能获得音色协调,节奏鲜明且悠扬动听的较佳效果。吕氏改革扬琴的成功,使二十年代扬琴的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邱鹤俦对吕氏这一改革的成功,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在其著作《琴学精华》中,大力向扬琴界和广大读者推荐这一新生事物,云: "……(铜丝弦琴),其线易断,故近日市上发售一种扬琴所用之钢线,体质坚固,久用不断,较高音之扬琴,甚为合用"。同期,邱氏为适应钢线扬琴的演奏,着手了琴竹的改革,为避免钢线扬琴高音区尖而硬的"口星音"产生,故在其著作《琴谱精华》中对琴竹的改良介绍了他在演奏中的体会与琴竹的改良方法,他建议采用胶布或绒线布粘贴扬琴竹键的方法,以克服钢弦扬琴高音区"口星音"[4]过重现象。吕氏改革成功的钢线扬琴和邱鹤俦改良的琴竹,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未期始,不仅日渐被粤乐、粤剧、曲艺、梵调等广东民间音乐的演奏、伴奏等广为采用,且迅速地遍及我国各地,被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戏剧、曲艺等乐队普遍采用。使我国扬琴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内容

  • 如何避免练习钢琴时的不良习惯 2014-11-24
  • 如何防止过度练习产生的伤害 2014-11-18
  • 提琴 | 面对摄像机你该怎么拉?2014-11-18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演奏文凭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9级教材目录2014-11-17
  • 中央音乐学院琵琶考级8级教材目录​2014-11-17

更多>>推荐课程

音乐理论基础

主  讲:楼天宇

立即试听

和声学教程(上册-01至

主  讲:陈诺

立即试听

热点文章

  • 殷承宗:中国钢琴艺术需扎根传统文化
  • 中国音协2014年寒假北京考区考级报名简章
  • 河南各地7月音协考级成绩查询入口汇总
  • 长江杯第三届钢琴展演北京选手音乐会实况
  • 2013年高考音乐特长生招生专题
  • 黄河--北京交响乐团新春音乐会

热门标签

教材教辅

全国音乐等级考试音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页数:104页

isbn:978-7-103-03398-2

购买价:83元

  • 视唱练耳与声乐、器乐卷(第三
  • 康建东交响作品音乐会DVD/CD合

乐器

阮

  阮,阮咸的简称,旧称“汉琵琶”,还有一意即长颈琵琶,形似今之月琴,与从龟兹传来的曲项琵...

扁鼓

  扁鼓,是蒙古、藏、朝鲜、满、纳西、彝、苗、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蒙古语称恒格勒格。藏语...

关于我们 | 合作推广 | 意见反馈 | 联系方式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招生联盟
Copyright ©2006-2023 www.musiceol.com All Rigth Resevers 中音在线
电话:15311572120 京ICP备110031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