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琴竹是扬琴演奏者不可缺少的工具,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演奏时音质的好坏。在选取时应注意它的竹质,如两只琴竹的长度、厚薄、弹性、形状是否一致,做工是否精细等。一般琴竹长约32 cm,重约3.4 g~3.7 g。竹头先贴上胶布,再套上汽门芯,竹身至竹柄逐渐加厚,使琴竹整体重心向后移,保持良好弹性,使发音圆润而饱满。
2.扬琴的击弦动作
扬琴演奏是手臂各部位肌肉与关节的联合运动,它的力量来自全身肌肉运动的协调和统一。正确的击弦方法是在保持手臂各部位的自然放松下,(下击前把琴竹头放在预备位置上)由手臂带手腕,自然提起,由上至下做击弦动作,把身体内部的力量通过大臂、小臂、手腕、手指、琴竹集中到竹头上,在击弦的一刹那指、腕结合用力,产生暴发点,随即放松,回竹到下击前的预备位置上。在击弦时要注意下击有力、回竹放松这一原则。下击和回竹的动作过程是分不开的,这是一个完整动作的同步分解,如果哪个动作运用不当,都会产生不良后果,导致动作不协调,音色呆板或虚弱。我们在每击一个音时,都要用视觉(找准音位)、触觉(正确击弦)、听觉(检验效果)来区分音色的差异,力求达到击弦与发音的统一,这样才能使音色纯净饱满、富有弹性。
3.扬琴击弦的着力点
就是指击弦时的用力部位。不同力度用力的部位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演奏力度大的音乐作品时,采用“臂腕”结合的用力方法,即以臂为主,腕为辅;在演奏中等力度、速度适中的作品时,采用“腕指”结合的用力方法,即以腕为主,臂、指为辅;在演奏弱奏或弱奏的轮音时,采用“指腕”结合的用力方法,即以指为主,腕、臂为辅。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用哪种用力方法,都要做到每个环节的协调统一。扬琴演奏的力来自全身,只有全身贯通,避免多余、僵硬的动作,才能演奏出有感染力、气势宏伟、铿锵有力的各种声音。
4.扬琴的触弦点
触弦点就是在击弦时琴竹头用哪个部位最好?实践证明太靠前或太靠后都会出现杂音,使用竹头中间位置是最佳击弦点,这样可以保证每个音的琴弦受力集中。在运竹时,大指要与琴竹形成直线的走向,击弦以垂直方向作直上直下的动作,以保证琴竹头能正面并且垂直的朝下触弦。
5.扬琴的击弦点
在发音的基本训练中,在掌握正确的击弦动作与方法的前提下,要选好击弦的位置。不同音高琴弦的发音都有一个常用的最佳发音点,琴竹在这个最佳发音点上弹奏,能使琴弦的音色得到最好的发挥,不同音高弦长的击弦点和琴码的位置也不相等。一般高音区的击弦点约离琴马的1.5 cm~2 cm处;中音区约离琴马的2 cm~2.5 cm处;低音区约离琴马的2.5 cm~3 cm处。击弦点离琴码太近会产生“木”质涩音,太远发音虚而飘。正确的击弦点和触弦点是取得良好音质和最佳发音的基础和保证。
三、扬琴发音的听觉训练
良好的音色是高质量演奏水平的体现。因此,要使扬琴在其音色范围中寻找出最好的音色,最好的老师是自己的耳朵。
音乐的色彩因人而异,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演奏者必须依靠自己的耳朵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内心想像出一种最美的、理想的音色。演奏者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和正确的声音概念,就不能对音乐音响和音乐形式因素有辨别能力和感觉能力;就不能建立起辨别声音优劣的敏锐听觉,没有敏锐的听觉就不能感知和追求优美的音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