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全国“文化遗产日”。政府希望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使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全面加强。在壮族天琴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有一位教师举足轻重;他,就是壮族天琴的改革者、目前广西全区惟一的天琴教师——韩醒。
2007年6月9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上午,南宁市朝阳广场,自治区文化厅等有关单位举行专场文艺演出,拉开了广西开展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宣传日”活动的帷幕。
首次公开亮相的我区年龄最小的天琴演员、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女子“天琴娃娃组合”,成为全场最大的亮点。
25位小姑娘,最小的不满8岁,最大的只有10岁,身着艳丽的壮族服饰,如同25朵盛开的鲜花,人见人爱。随着充满童真的天琴弹唱,伴着清脆律动的脚铃声响起,“天簌之音”一下子倾倒了观众,把全场演出推向了最高潮......第二天,首府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公众的好评与媒体的反响,成为韩醒“天琴进校园”计划的最好诠释。
来自新闻图片的灵感
韩醒,壮族天琴的改革者,目前我区惟一的天琴教师。他执教的多支女子天琴组合,先后在2003年的《东南亚风情夜》、2004年中央电视台“CCTV西部民歌大赛”、2006年“广西文化舟北京之旅”,2006年奥地利《中奥萨尔兹堡之夜》演出,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新颖的表演形式征服了无数观众,使沉寂了数百年的壮族天琴让世界重新刮目相看。
那么,一直专注于在艺术院校和艺术团体教授天琴的韩醒,是如何想到要打造“天琴娃娃组合”的呢?
事情源于某报的一幅新闻图片报道。
今年2月的一天,韩醒在南宁偶然看到了某报的一幅新闻图片,从说明中得知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的一位女学生在法国波黑乌第26届音乐节上表演了葫芦丝。这幅不太起眼的图片却启发了韩醒,使他对传承天琴的创新之路有了新的灵感。
话还得从三年多前说起。2003年11月13日,广西天琴艺术团在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演出。演出结束后,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教授激动地对韩醒说:“我还在广西时就知道有天琴,但它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今晚看了你们的演出我非常高兴,感谢你们为广西做了一件好事。”
梁教授原籍广西马山,是我国著名的壮学家。他的肺腑之言,不仅让韩醒感动,更让韩醒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如果说此前韩醒热心天琴改良和教学,主要是受龙州县委和县政府之托以及出于个人的专长爱好;那么,梁教授的一席话,却使这位壮族民乐教师产生了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就是从那一刻起,韩醒决心把传承和发展天琴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回到南宁后,韩醒停止了其它弹拨乐的教学而潜心天琴,把一拨又一拨的学生送上了国内外音乐大舞台。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韩醒的心事越来越重。因为现实告诉他,目前所出现的天琴热,主要还是源于其表演方式的独特新颖所产生的吸引力,完全是一种自发的而不是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从壮族天琴的长远发展来说,这是一种欠缺甚至是失误。一旦人们的新鲜感过去,天琴充其量也就只能作为一种普通的民族乐器生存下去,而难以发挥其作为壮族标志性符号产生的应有作用。显然,对天琴的传承与发展,必须尽快找到好路子好办法。
广西小学生在法国演奏葫芦丝一事,让韩醒心头一亮:何不在滨湖小学组建天琴组合,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自己的民族乐器,通过学校影响社会、带动群众?一个“天琴进校园”的计划油然而生。于是,他拨通了滨湖小学的电话并说明了自己的意思。几天后,校长约见了韩醒。经过深入交谈,学校接受了韩醒的提议,2007年3月13日,全区第一支“天琴娃娃组合”在南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