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师
“你是一个非常好的二胡人才,一定要去北京”。当年于红梅听张韶教授这样说时,也许不会想到这句话就这样改变了她的一生。
于红梅,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央民族乐团客席独奏演员。2007年9月10日,一场名为“难忘师恩”的二胡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拉响,于红梅带领自己的弟子为恩师们献上一份独特的教师节礼物。
1982年,于红梅还只是个喜爱二胡的孩子,而与张韶教授的相见正式开启了于红梅的二胡生涯。听到二胡权威张韶教授对自己的肯定,小红梅自然是欣喜若狂。但是,家里对于红梅是否以二胡作为其终身职业还是有点犹豫的,“毕竟中央音乐学院是中国最好的音乐学院,我们不敢想”,于红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后来是张老师回北京后,给妈妈寄了一封信才打消爸妈顾虑的”。在这封长达17页的信里,张韶教授细致地为于红梅未来的发展做了很好的设想,劝说于妈妈一定要送孩子来北京。而面对这样一封信,“全家很感动,这样才下定决心要考到北京来的”。
就这样,于红梅考到了北京,正式成为张韶教授的弟子。从中学到大学,从一个小姑娘到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于红梅与张韶教授的这种师生缘也就这样一直一直绵延着。
刚到北京时于红梅还不满12岁,一个人在北京,远离父母。“张老师很体贴,很心疼我,考试时,会买道口烧鸡等我爱吃的给我补充营养。”但是慈祥如爷爷般的张韶老师对于红梅的专业要求很严格,经常是一对一手把手地纠正她的错误。但是“张老师又并不希望学生完全照着他的样子来,希望学生有自己的个性,能够创新。”这对于红梅影响很大,现在对于自己的学生,“也希望他们能拉出自己的个性来,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音乐也是独一无二的。如果都是小于红梅,艺术也没法向前发展。”
8岁的于红梅在舅舅家与二胡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舅舅家的这把二胡也成了她的第一把二胡。随后的三年多时间里,父母带着小红梅到处拜师学艺,但是缺少专家的指导,换了很多老师,用过很多方法,小红梅仍然在二胡艺术殿堂的门口徘徊着,直到遇见了苏安国老师。“苏老师是在病床上收下我这个弟子的,他人特别好,就像父亲一样对我。”于红梅认为在童年时遇到这样一位有爱心、有责任感,沟通力和亲和力极佳的启蒙老师对她后来顺利的二胡生涯起了莫大的作用。
“老师们对我的影响都很大,启蒙阶段很重要,遇到了苏安国老师。中学大学时张韶老师又给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上研究生时蓝玉崧老师和刘长福老师又给我指引,理论上得到了升华。这些老师都是最棒的老师。我的每个阶段都遇到了终身难忘的老师”。于红梅心存感激,认为能遇到这些老师是她的幸运。
上研究生时,于红梅的二胡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一直没有出来演出。而跟她年纪相仿的人,已经在全国露面并有点名气。察觉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浮躁气息,导师蓝玉崧教授对于红梅说:“你不要着急,艺术的东西厚积薄发,有了自己的真本事,不怕别人听不到你的,现在需要的是积累,自己有了有力的翅膀,不怕飞不高。”后来于红梅取得的成就很好地证明了蓝老师说的“厚积薄发”。
那些学生
闫国威,从东北来北京,想拜于红梅为师。在辗转多日后,终于见到于红梅。听完闫国威的“并不怎么样”的演奏后,于红梅还是收下了这个弟子,“在她身上发现了可塑的地方。”循着当年老师们对自己的教导,于红梅把闫国威培养成2005年中录杯中国国际民乐二胡大赛少年专业组的第一名,而当年少年专业组一等奖的其他两人也是于红梅的学生。
从学生们为于红梅建立一个新网站的热情可以看出学生们有多喜爱这位老师,“做她的学生很幸福。”有人在网上这样写道。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