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月宁教授这样评价了自己:我是一个幸福的人,很多很好的机会都眷顾了我。从十二岁就拍电影,我选择的专业恰恰是我最喜爱的,又是我的工作,所以说我是幸福的。音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现在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越来越强烈了,我觉得我的存在就是要把音乐这种美好的享受带给人类。
问:目前国内流行的音乐好像是一种民族与现代相结合的唱法,在民族的原汁原味上加进了流行的唱法,你对此有什么评价?
答:你所讲到的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匈牙利音乐教育的理念,世界潮流的趋势就是民族的特性与其它的音乐因素相结合,它应该是一个合成体,但又基于自己民族的特点,这就是一种新概念,让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信息,这体现了世界音乐的潮流和时尚,存在就是合理的。比如:现在国内流行的十二女子乐坊,遭到很多人的批评,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新的音乐型式,能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乐器和音乐,是一种很好的普及和宣传,这是某一个阶段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宽容的对待它。
问:刘教授您自己喜欢什么样的音乐呢?
答:我喜欢所有的音乐,但最喜欢的是芭蕾舞,交响乐,歌剧等艺术性的音乐。
刘月宁教授特别对记者说,中国驻匈牙利大使朱祖寿是一个非常亲和的人,他在很多方面帮助了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进修学者,大使却抽出了宝贵的时间参加我的音乐会,并给予了我热情的鼓励,我的感激之情难以诉说,这体现了祖国对我的支持,不论在哪里,都能感觉到亲人的关怀。我回国后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但要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带研究生,还要担任一些音乐比赛的评委,她将用在李斯特音乐学院学到的知识,用崭新的眼光对待这些工作。
她说,希望自己是一座桥梁,一座加强中匈文化联系的桥梁;要做一个使者,一个增加中匈两国音乐文化艺术交流的使者。
(文 本报记者王于燕)
刘月宁艺术简历
中国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成员、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港澳台侨妇女联谊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国际扬琴协会会员。美国密西根大学客座教授;乌克兰Lviv国立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捷克Valasske Mezirici国立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乌克兰Volyn大学客座教授。
曾师从张五十先生(1938-2001)、桂习礼、项祖华教授并师从李祥霆教授专修中国古琴艺术。十二岁时,以一曲扬琴独奏《映山红》而名闻海内外,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摄有电影《春蕾》、电视专题片《变迁中的中国》、《难忘成长路》等。
刘月宁教授在国内外的民族器乐比赛中获多种奖项及教育园丁奖,同时,为扬琴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演奏专业人才,他们在各地区的各类比赛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96年,参与创建了著名的“卿梅静月”中国民乐重奏组合。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她创编有百余首扬琴独奏和重奏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在国际、国内的各类音乐节和音乐会上演出,引起广泛关注。还为二胡作品编配了大量的扬琴伴奏,进一步丰富了二胡音乐艺术的表现力。2005年,她研制的“分音色琴竹”,填补了中国扬琴制作的一项空白。
刘月宁教授曾出访欧、亚、美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和讲学,并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独奏及师生音乐会。2005年4月~7月,在北京举办的六场师生扬琴专题音乐会系列,首次在中国开创专题系列音乐会的先河,获得了良好赞誉。
2005年5月,作为扬琴音乐家,成为首位捷克国际扬琴比赛的中国评委; 10月,受中国教育部公派,赴匈牙利李斯特音乐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进修访问。2006年,为表彰她为中匈及中乌两国在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被授予匈牙利教育部公立小学--中匈双语学校及乌克兰Volyn国立高等音乐艺术学校荣誉证书。
刘月宁教授已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版了个人演奏专辑CD八张;扬琴专业教学教材九套系列;发表有关扬琴教育学术论文十余篇。
来源:新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