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总政歌舞团首次赴前苏联及东欧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前苏联一些著名音乐家激动地对合唱指挥胡德风说:“啊,你才28岁?这样年轻!”“能在我们莫斯科大剧院指挥演唱的,你还是第一个!”可他们哪里知道,这个农村娃走上指挥台还不到一年时间呢!
胡德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他的家乡在江苏省沛县微山湖畔。那是个民间艺术活动十分活跃的地方,各种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笙、笛、箫等乐器也相当普及。每遇婚丧嫁娶之事,总要吹吹打打,十分热闹。胡德风从小受到熏陶,一有演出,总是挤到前边去看,嘴里还津津有味地跟着哼唱。1930年,不到5岁的胡德风已经能熟练地演唱许多民间小调了。
胡德风的父亲是一个小学教员,在外地教书。他看到活泼爱唱、身体结实的胡德风,打心眼里高兴。每次从外地回来,两人亲亲热热,父亲要听儿子唱歌,儿子要听父亲讲故事。父亲高兴了,还教他唱抗日救亡歌曲:“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不久,沛县党组织在群众中掀起抗日救国宣传高潮,胡德风参加了儿童宣传队。一天,他们打着红旗来到一家地主家门前作宣传。那顽固的地主竟然派出狗腿子殴打孩子们,还把红旗撕毁。儿童团员们义愤填膺,高喊:“我们不怕,大家唱啊,往前走啊!”他们高举着被撕毁的红旗一直走到县城,直到要求县长对此作出严肃处理。
斗争胜利了,儿童团员们兴高采烈。胡德风惊讶地发现:“原来唱歌还有这么大的威力!”
1938年冬,胡德风的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沛县八路军游击队队长。他把胡德风叫到跟前说:“这几年你进步很快,我送你到正规部队,当八路军宣传队的队员去吧!”没等父亲说完,胡德风就高兴地蹦了起来。12岁的胡德风,辞别爹妈,来到了一一五师六十五团所属的“前锋剧社”。
战士剧社条件很苦,女演员尤其少。胡德风长相俊秀,又有一副响亮的好嗓子,很快成了社戏的“女主角”。他在新编歌剧《小姑贤》中扮演小姑,演得活泼可爱,声情并茂,受到了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1年胡德风入了党,同年他父亲不幸牺牲。15岁的胡德风下决心要像父亲那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党的文艺事业。此间,他写出了他的第一支歌曲《庆祝“七·一”歌》。一次演出,在唱完这首歌后,罗荣桓政委走到后台询问:“这支歌是谁谱的曲?很好听。”得知是胡德风创作的之后,他连声夸赞说:“这孩子有出息。”
1949年,年轻的胡德风担任了福建省文工团副团长。1951年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 1953年,总政文工团歌舞团成立,胡德风任合唱队和管弦乐队队长兼指挥、艺术指导,先后指挥过《黄河大合唱》、《长征组歌》等多部名曲。1959年,在建国10周年庆祝活动中指挥合唱《祖国颂》。当时,有10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晚会,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观看了晚会,那一年他只有33岁。他晚年曾无数次地回忆过这天晚上的演出情景:“《祖国颂》这个大合唱从接受任务排练到演出总共5天时间。演出当天,当它的旋律在人民大会堂奏响的时候,全场安静极了,只有乐音在回荡。”而且每当忆起这些,他总是眼含热泪,满腔激情。
在后来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及大型歌舞《中国革命之歌》的演出中,他也出任过指挥。他甚至指导排演过歌剧《白毛女》、《王秀鸾》和《长征组歌》的等。
胡德风晚年,倾力于普及音乐的各种工作,他用勤奋的一生践行了他少年时代的誓言:像父亲那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党的文艺事业。他德艺双馨的艺术风范深深地印在了广大的音乐工作者与音乐爱好者的心目中。(来源:中国艺术报)
其布厄,是傈僳族弹拨弦鸣乐器。傈僳语“其”是弦子,“布厄”为傈果,意即圆筒形的弦子。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