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这个世俗世界里活泼水灵的孩子,就这样蹦进了葛彰生的怀抱,与他的生命结伴而行,成为他人生永恒的慰藉。
1965年,葛彰生走进了杭州外国语学院,他随身携带的行李里,夹着大哥给他买的那把二胡。繁忙的学业并没有中断他对二胡的热爱,晚自习以后,他经常独自留在教室,醉心于练习。幸运的是,在大学里,他遇到了一位既酷爱二胡演奏又受过专门训练的同学。葛彰生听过那位同学的演奏,发现自己的指法、弓法等演奏技艺跟那位同学差距甚大,对自己能否学好二胡演奏失去了信心。有一次,杭州举办中日青年大联欢,一位12岁的孩子上台表演了二胡独奏《赛马》,这对葛彰生鼓舞很大,信心倍增,他想着,一个12岁的孩子能做到的事,我为什么不行?他经常去向那位同学请教,重新学习正规的指法、弓法,力求规范。有人说,爱上音乐就等于爱上了寂寞,葛彰生却是一个例外,他不但热爱音乐,还喜欢书法和绘画,学校的运动场上也经常能看见他奔跑的身影。
命运总是爱跟人开玩笑。大学毕业以后,葛彰生一心想当教师,然而命运却让他走上了仕途。几十年来,他曾历任共青团建德县委书记、常务副县长、建德县纪委书记、中共建德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从政为官几十年,不管他在哪个岗位上,他都没有放下对音乐的追求,音乐已经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而这种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他平和淡定的气质,他的儒雅大气、为人仁厚以及丰富的内涵,无不为人称道。这得益于音乐艺术的陶冶。在葛彰生的意识里,音乐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是人们感情的凝聚,人若投身其中,就如同一片树叶投入蓝天,在风雨中洗净了自己。
投身音乐,让葛彰生修练得自然而脱尘,摒弃了许多杂念,素心常在。他深知,生命是暂时的,艺术是永远的;为官是暂时的,做人是永远的。正因为此,2003年,葛彰生退居二线之后,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了音乐之中。2004年,他创办了“新安江无名艺术团”,在这个乐队里,他担纲领弦,拉奏主胡。近年来,“新安江无名艺术团”活跃在许多场合,成为建德社区活动的一个亮点。葛彰生十分喜欢这样演出,因为这样的活动让他回归到百姓中间,他可以用音乐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这与他当年在台上做报告的感觉是何其的不同!
为了这次音乐会,葛彰生准备了三个多月,从服装到曲目,他都投入了极大的认真。这次音乐会,不仅仅是他对自己艺术人生的一次总结,更重要的是,他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热爱。因为许多年来,二胡作为一种大俗大雅的乐器,在民间,数不清的人能够拉上一曲,却是往往“呕哑嘲哳难为听”;而象牙宝塔里的艺术家们又常常是曲高和寡,使得他们美妙的琴声成为沙龙里的装饰。葛彰生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去打通俗和雅之间的关节,让音乐真正成为大众的精神宠儿。(来源:建德新闻网 记者:宋晓红)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