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一日,新落成的市文化中心座无虚席,葛彰生个人二胡演奏会在这里成功举办。
曲流弓弦上,韵传天地间,2007年的第一个夜晚,因为这场特珠的文化盛会而星光灿烂,桃李春风。对于这场建德有史以来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观众给予了极大的热情。市长洪庆华亲自为音乐会致词,市四套班子、部委办局的领导与近千名观众共赴这场盛会。音乐会上,葛彰生分别用二胡、京胡、板胡、越胡等不同的乐器演奏了《二泉映月》《霓裳曲》《红军哥哥回来了》《战马奔腾》等乐曲。在婉转悠扬的弦律声中,葛彰生挥洒自如,用两根琴弦诉说着自己的音乐情结,展示着他非凡的艺术才华。娴熟的技巧,扎实的基本功,真情投入的演奏,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时至今日,很多观众还会记起葛彰生身穿艳丽的演出服、激情演奏的形像。那一刻,音乐,把葛彰生从一个领导干部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提炼出了他情感中那些与普通人共鸣的部分,让观众们看见了一个激情飞扬的他,一个平和淡定的他。那一刻,市文化中心被鲜花和掌声装饰得栩栩生辉,成为真正的艺术殿堂。
不意人夸声色好,愿留馨音在乾坤。葛彰生爱上音乐,缘于一种与生俱来的喜欢,虽然机缘没有让他成为一个艺术家,然而这份对音乐艺术的喜欢,却伴随了他几十年为官从政的仕途,成为他生命中最激情、最优美的一个音符。
如果音乐是一条河,那么二胡便是这条河中的一朵浪花,它那悠扬、婉转的琴音,悲怆也好,苍郁也罢,抑或是欢娱的一阕,都带着泥土的颜色与气息。葛彰生就是被这样的琴音牵引着,走进音乐世界的。
葛彰生是建德三都人。自古以来,三都的土地上生长着五谷杂粮也生长着民间音乐,生长着像这二胡这般简单民间乐器。从戏班子、民间艺人手中传出的“嘶嘶拉拉”的琴声,成了葛彰生的音乐启蒙之音。二胡的弓只一起,戛然一声,便让他的心不由不自主地往内收紧,收成一枚致密的核,被音乐的气场浑然包裹、束缚。却又仿佛随时会胀裂开来,一腔情绪迸泻而出,澎湃成汪洋。这种浓郁的二胡情结,让葛彰生小时候就喜欢上了二胡,喜欢上了那种优美动听、刚柔多变的旋律。当时,收音机和广播里经常能听到大师们演奏的那些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深沉凝厚,《空山鸟语》的清新活泼,简简单单的一把二胡的倾诉,曾一次次地让他陶醉,由陶醉而向往。他曾经自己制作了一把胡琴,胡琴的浑身除了竹木就是丝线做的两根弦,以及一端蒙着蛇皮的琴筒。当时在乡下,玩音乐的大多是无师自通,他们对音乐的融会就像对农事的贯通一样,葛彰生也不例外,对于二胡演奏的“指法”“弓法”“把位”等基本功,他是在一种蒙胧而又执著地摸索中得来的。稚嫩的指法,笨拙的弓弦,不准确的把位,时断时续的音律……尽管,那是一段离“音乐艺术”很远的经历,却为他撞开了音乐之门,成就了他的艺术之路,每当操起弓弦,他便觉得自己变成了家乡石桥下奔腾的河水,欢快的心情总是比春天走得更远,比白云走得更飘逸。幸运的是,他对二胡的迷恋之情得到了家人很好的保护。葛彰生的父亲不识字,更不识谱,却是他忠实的听众。他的大哥当时在部队当兵,知道葛彰生喜欢二胡,从不多的津贴里抠出钱来,给他买了一把真正的二胡,葛彰生如获至宝。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