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声乐界,黎信昌的名字深为人所熟知,他于1960年7月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舒曼声乐比赛中获得第四名。近半个世纪过去,黎信昌教授不仅在国内外声乐舞台留下自己的声音,还多次应邀在国际声乐比赛中担任评委、受邀中央电视台电视歌手大奖赛为历届评委,同时连任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15年,门下学生十多人先后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
今年恰逢黎教授70寿辰暨执教50年,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为这位声乐教育家举行了师生音乐会,他与十几位学生同台放歌,展示了非凡的艺术才华和丰硕的教学成果。
名师出高徒
黎信昌祖籍广东海南,1936年出生于天津。身材高挑的黎信昌从小喜欢体育,篮球、足球样样在行。直到初中毕业考进天津财经学校,已经变声的黎信昌开始爱上唱歌,对当时已经红遍全国的中国歌唱家李志曙和朱崇懋崇拜得不行。他最初把自己声音压到最低,但学李志曙不行;又比着朱崇懋的声音往高音上找,结果还是学不像。但不管怎样,他那比男低音抒情比男高音厚实的声音,在财校已经开始有了听众。
1955年,全国第一届职工群众业余文艺会演在北京举行。刚刚参加工作的黎信昌作为天津市代表团的成员,在表演中被中央音乐学院的声乐专家“慧眼识金”,幸运地成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55级的学生。这时他才知道,原来自己是个男中音。
入学时的黎信昌,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专业上纯粹是“白丁”。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将他收为弟子,使他一生感激不尽。
黎信昌学习非常刻苦,但大二时被选进苏联专家班后因方法不适应,一时间竟然唱不出来。喻先生适时在心理上为他释放压力,不给他大作品,不教他难技巧,整整一年,引导黎信昌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终于恢复声音,走出低谷。
采访中,黎信昌拿出当年喻先生送给他的一本德国彼特版的《舒伯特歌曲集》,十分动情地说:“我是195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的,被分到喻先生班上学习直到毕业。我就是用它开始学唱了《菩提树》、《魔王》等大量的艺术歌曲。在以后长期的演唱和教学工作中,我老离不开这本乐谱。它现在虽然已显得有点破旧,但还是沉甸甸的,俨然以一副老资格的身份静静地立在书柜中。每当我看到这本乐谱时,总使我想起喻先生对我的关心和期望。”
五年教与学,严师出高徒。大学五年级时,黎信昌被国家选送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二届舒曼声乐比赛。第一轮比赛下来,黎信昌的排名位居第一。但因中苏关系恶化,导致本来呼声很高的黎信昌无缘进入前三名,最终获得大赛第四名。尽管如此,这个奖项仍然成为建国以来我们国家选手在世界性专业声乐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获奖,使刚刚毕业的黎信昌的事业发展一路顺风顺水。留校任教,频繁地参加国家重大演出、出国访问演出和接待国外贵宾的演出;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接见……人们称赞他的声音:浑厚不失亮色,抒情内蕴深沉,音色气质高贵稳重,内敛不激昂,气息自然舒展流畅,令人回味不已。
歌唱新时代
和每个同时代人一样,“文革”十年,黎信昌的事业中断,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随着中国音乐界的复苏再次乘风破浪。1979年,他与叶佩英等4位声乐演唱家,由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高唱久违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那是一段令黎信昌激情焕发热血澎湃的日子!终于又可以歌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