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正上演中西合璧、融会古今的“竹笛、钢琴、爵士鼓”三重奏 摄/方大综
新华网上海频道9月21日消息: 30多年来,赵景国默默地研制新型的竹笛和排箫,精心为演奏大师们提供得心应手的乐器。
当闪光灯一次次聚焦于舞台上的演奏家时,又有多少人了解乐器制作人及他的家庭……
世界第一笛名扬天下
赵景国成为公众明星是在去年10月。他从幕后走到前台,在三位大汉的辅助下,托起一支世界首屈一指的巨笛。
他猛吸一口气,鼓起腮帮吹响了自己制作的这支25公斤重、4.5米长的“竹竿”。朔风劲吹,大雪飞舞,《打虎上山》的旋律顿时让台下的听众为之倾倒。这难得一见的场景,当晚通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传遍祖国的四面八方。
人们赞美竹子,因为它宁折不弯。可20多年前,赵景国却别出心裁,让直来直去的竹笛来了个180度拐弯。这支C调低八度竹笛,填补了我国民族乐器的一项空白。那时,他刚过而立之年。
赵景国从小就爱上了笛子,每当听到邻居大哥吹笛子,家境不好的他充满了向往:“什么时候我能有支笛子,那该多幸福!”直到读小学三四年级时,他才用省下的二角三分零花钱买了支竹笛。“那是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生产的,红旗牌。”他至今没有忘记。
放学了,六七个孩子聚在一起,每人一支笛子随心所欲地吹啊吹,赵景国痛快极了。1972年,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工业中学招生。会吹笛子,“表现又好”的他被录取了。学乐理,学声学,每周半天到车间劳动。他的指导老师王益亮、周林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师傅陈建萍更是笛子制作名师。
他的事业从这里起步。几年后当他成为厂高档笛子制作组的工人后,他与组里比自己小一届的“师妹”黄晶相恋了。
赵景国发明的弓笛让后来成为排箫王子的杜聪好不兴奋,更让杜聪没想到的是,赵景国又一鼓作气创制了低音弯箫、低音尺八(我国另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以后,同样爱创新的杜聪需要笛箫,常常会找赵景国帮忙制作。
弹琴击鼓双“十级”
坐在赵家的客厅,一阵悠扬、流畅的钢琴声传来——那是雅尼乐队的拿手曲目《坚持到底》。
这美妙的声音来自另一个房间,来自赵景国的儿子赵赢,位育中学一位高二学生的手指间。
女主人黄晶告诉记者,儿子4岁开始学琴,当时只是想让坐不住的小赵赢能尽快静下心来,别老是把家里的椅子弄得四脚朝天。黄晶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音乐老师。很小的时候,黄晶就弹得一手好钢琴。钢琴、笛子和音乐是她与丈夫的红娘。
刚开始,小赵赢并不喜欢弹琴。照理,妈妈会弹琴,启蒙课不必另请他人。可心慈手软的黄晶担心自己当不了“折磨”儿子的严师,还是给儿子请了位家庭教师。渐渐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慢慢爱上了钢琴。14岁那年,他考出了钢琴十级证书。在以后的两年里,他又迷上了爵士鼓,由于练琴打下了扎实基础,他很快又拿到了爵士鼓演奏的十级证书。现在,赵赢还是学校乐队的鼓手呢。不过,让记者纳闷的是,笛箫制作大师的儿子却不会吹笛子……
儿子一曲终了,如今在知音琴行工作的黄晶“琴瘾”顿起。于是,赵家又回荡起电影《叶塞尼亚》的主题曲。
笛子、钢琴、爵士鼓,它们交汇成的中西室内乐很另类,但是一个酷爱音乐、以乐器和音乐作为至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的家庭,无疑更能踏准快乐和幸福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