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称为“南国古筝第一人”,他是国家级民乐大赛唯一的广东评委,弟子遍及海内外。在古筝界有“南陈北赵”之称,而“陈”便是他,陈安华。
在两个小时的采访中,他时而话语激烈,但稍过片刻,语气却又转到了温和。对于民乐的现状,他并不去忧心,而是“习以为常”———都抢救多少代了,最后抢救到什么了呢?他说:“这么多年过来,很多东西都看穿了。”而当记者问完最后的问题,他突然冒出了一句:“在合适的时候,我会把一些观点兜出来。”
民间的东西很厉害
记者:广东已有客家和潮州两大筝派,你为什么要重新提出岭南筝派这个概念?
陈安华:岭南的乐种有三个,广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音乐,这三个乐种的四弦乐都是用乐谱来演奏的,古筝便是其中的一种。但是慢慢地它们都变成了古筝的专谱,古筝的曲子还是依附于潮州的弦丝乐,客家则依附于丝弦乐。
岭南有着自己的地域文化,在绘画上,我们有岭南画派,古筝其实也需要一个从地区的视域来进行归纳与整理。无论客家筝派,还是潮州筝派,都属于岭南的音乐文化,有着岭南文化的共性。当然,岭南筝派这个概念的提出,并不等于去代替潮州筝和客家筝,而是从更宽广的文化视野来进行梳理。
记:成为流派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
陈:一要有大量的民间乐曲,二要有鲜明的地方风格,三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四要有突出的代表人物。在这些方面,岭南筝派应该都是具备的,并且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记:作为学院派的一员,你对于民间音乐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陈:谁也不是天生的学院派,我是从民间乐肆出来的,后来才考入学院,而在学院前的这段经历,可以说是我的一段宝贵财富。后来去新加坡,我也去他们的乐肆里面,和他们一块演,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我很清楚,民间音乐的底子,是我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我的老师罗九香先生,也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当时从民间走入院校的一个典型,而他传授给学生的,很多也是从民间来的东西。
记:很多的民间艺术都不得不面临逐渐消亡的现状,那么民族音乐呢,特别是古筝,它们的保护和继承情况是怎样的?
陈:这个也和地理有关,比如广州,因为是交通枢纽,很多东西就难以沉淀下来,接受外来的东西会很多,冲击也会更大,流失非常严重。而在潮州地区,处于丘陵地带,相对闭塞,很传统、很原生态的东西,往往还有可能保存下来。但是,在潮州地区也会有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很厉害的艺人,他们中不少人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状况,没人愿意学,后人甚至把曲谱当柴烧,非常可惜。如果一个再厉害的艺人,没有传人,这个乐种可能就得面临消亡。比如罗九香,如果他不能进入学院,并培养出大批学生,那么客家筝派也很难广泛传播开来。在民间弹得很棒的艺人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会比学院的人厉害,但是他们却没学生,而结果,只能是自流自放,自生自灭。
黑檀木——一般市场价6000以上 黑檀木属于高级的木材,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木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