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鹤俦(1880—1942),乳名阿英,乡人称之为“靓仔英”,台山端芬镇那吕村人。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从小酷爱音乐,9岁那年,村中从广海镇请来胡德高师傅,组织辅导一个“八音班”,他整天在旁听“偷师”。他还跟当地的“南巫”、“师姑”学唱斋祭曲调。他以超人的记忆力和模仿力,更以良好的艺术素质,引起胡德高的另眼相看,让他担当“八音班”的唢呐吹奏手,当时他才13岁。经胡德高启蒙引导,丘鹤俦虚心学艺,刻苦钻研,为日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有关史料介绍,丘鹤俦的记忆力和模仿力都颇强,每首“谱子”或“南巫歌”,他学上二三遍便能弹能唱。胡德高师傅看中了他的潜质,便收他为徒,并悉心加以栽培。几年之间,丘鹤俦在胡德高师傅的耳提面命下,对各种乐器、曲牌以及民间音乐理论知识,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民间乐队中引人注目的少年唢呐吹奏手。清宣统二年(1910年),丘鹤俦离家迁居香港,在一家电话有限公司当普通职员。1917年又创办了音乐私塾,并以此为自己的主要职业。在教学过程中,他采用图解的方法,介绍各种乐器的性能、演奏人门、指法等,并注意中(工尺谱)西(简谱)乐谱的对照,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员们的欢迎,慕名前来求学者日渐增加。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惨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丘鹤俦的爱子被日寇的炸弹炸死。爱子罹难,加上生活困迫,使他忧郁成疾,终于在1942年病逝于香港,终年62岁。
今年初,台山市“广东音乐”荣幸地入选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侨乡台山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是这一民族文化形式在台山有其深远根源和坚实群众基础的结晶,更是台山几代广东音乐工作者不断耕耘的成果。近百年来,台山的广东音乐创作、研究和演奏活动十分活跃,其中有一位音乐大师更被世人津津乐道,他就是台山市端芬镇乡亲、广东音乐奠基人之一——丘鹤俦。
广东音乐的奠基人之一
丘鹤俦是台山端芬镇那吕村人,他一生刻苦自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继承和发展我国广东民间音乐事业而艰苦奋斗一生。他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长期从事广东民间音乐的研究、编著和教育工作,并且与何柳堂、吕文成、易剑泉等一班蜚声乐坛的作曲家、演奏家一起把广东音乐引人高雅音乐的殿堂,他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世人共睹,有口皆碑。
丘鹤俦在从事广东民间音乐教学的同时,还深入民间,访问、搜集上世纪20年代前后在广东流行的古调、民间乐曲和粤曲、粤剧的“过场曲”、“谱子”、“小曲”、“大调”、“小调”等,并先后编辑出版了《弦歌必读》、《琴学精华》、《国乐新声》、《琴学新编》等书刊多种。这些曲集问世后,远销美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传播粤乐、粤曲做了积极推动的工作。1934年间,丘鹤俦专程赴美国纽约等地巡回演出。在演出中,他无论用扬琴还是唢呐、三弦等乐器演奏,都搏得国外人士的一致赞扬。在美国期间,他还与音乐界人士座谈,交流经验,广交朋友,为广东民间音乐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时至今日,资深音乐评论家冯光钰教授的结论是:“严老烈、丘鹤俦、何博众被公认为广东音乐的启蒙者!”
系统推广广东音乐
从事40多年音乐事业的台山广东音乐团副团长兼指挥李剑昌告诉记者,他之所以爱上广东音乐,是因为受其父亲和伯父的影响,而丘鹤俦正是其父亲和伯父的启蒙老师,实际上丘鹤俦影响了他的一生,代代相传,使他与广东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传承音乐艺术,如今,他要像丘鹤俦那样积极收集台山地区的民歌、民谣,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向舞台,推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