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您之前的老一代琴家是如何推广古琴艺术的?
王菲:1945年查阜西先生应邀到美国几所大学作有关古琴的学术讲演,并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录制了《渔歌》等七首琴曲音乐资料之一。古琴真正被西方所认识应该是二十世纪开始的。西方的一些博物馆也收藏并展览中国的古琴;外国人到中国接触、学习古琴而用外文撰写古琴方面的书籍与文章;中国的学者到西方访问、留学、移居并在国外演出、教学、录制唱片从而把古琴音乐带到西方,让古琴这个中国的国粹在海外生根开花。
记者:海外是如何研究和看待东方古琴文化的?
王菲:提到外国学者对古琴的研究及古琴在西方的影响,当首推荷兰的著名汉学家、外交家高罗佩(Robert Van Gulik)先生。英国剑桥大学著名学者毕铿(Laurence Picken)教授, 1944-1945年访问中国期间,跟徐元白先生及他的学生学过古琴。毕铿至今还有一张徐元白监制的古琴。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大国,需要解世界其他文化。1958年起,洛杉矶大学(UCLA)最先开展了世界音乐教学(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被誉为美国民族音乐学之教父的孟托胡德(Mantle Hood)为该校音乐系聘请名师,开设新课。美国人李伯曼(Frederic Lieberman)把《梅庵琴谱》翻译成英文,井在英译本中增加与古琴减字谱对照的五线谱及图片资料,附有录音带。他虽然目前主要研究美国流行音乐,但对古琴音乐还是迟迟不能忘怀,经常观注琴界的动态与活动。
记者:您经常在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大学做古琴的演讲与演奏,能不能说说?
王菲:我于2001开始受邀于伯克利大学,不但在理论课上讲古琴理论,而且在中国音乐演奏课上教授古琴演奏法。2004、2005年我又邀在伯克利大学的美国音乐史课上讲授与示范古琴,因为学校认为,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美国的音乐也是受世界各国音乐的影响,古琴也是影响美国音乐的一部分。伯克利大学大概是第一个把古琴放在主流音乐课上讲授的大学。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美国主流教育出版社hrw把我演奏的古琴曲《流水》代表中国音乐收入6-12年级的音乐与地理课本『Music of the World Audio CD』。这个课本收有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让美国学生了解世界各国音乐。
记者:当时是谁推荐古琴曲《流水》入太空?
王菲:著名华裔作曲家,哥伦比亚大学作曲系教授周文中先生。
记者:您认为古琴文化在海內外的互动传播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菲:不可估量。6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这段时间, 香港台湾琴界与海外交流的比较多,影响力也比较大。梁在平先生之子梁铭越自幼从师于琴家胡莹堂学习古琴,1964年他来美国读书,并在加州洛杉矶大学获民族音乐学博士,70年代曾在欧美许多国家的大学中短期任教及讲学。80年代曾任美国玛里兰大学音乐系教授。他的英文著作《古琴的研究》( The Art of Yin-Jou Techniques for the Seven-Stringed Zither)(1973年出版)应该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有古琴的英文书,也是为数不多的有关古琴的英文书之一。
国内琴界与海外的交流,应该是从中国的改革開放以后开始的。郑珉中、李祥霆、龚一、吴文光、吴钊、陈长林、林友仁、成功亮、丁承运、戴晓莲、赵家珍、余青欣、李凤云等琴家多次出访各国演出,举办音乐会,讲学与参加国际会议。李祥霆先生是当今在海外最具影响力的琴家之一。他于1989年至1994年五年间分别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音乐研究中心教授古琴和洞箫。他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伯克利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做过学术演讲。他曾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荷兰、芬兰、新加坡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巡回演出与演讲,举行了40多场独奏音乐会。1982年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的音乐会是第一次个人独奏音乐会,完全征服了从未接触过古琴、甚至中国音乐的异国听众。1992年在巴黎拉维拉剧院的音乐会则是琴史上盛况空前的音乐会,千人座位座无虚席。
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包括许多西方人士在关注和参与到古琴文化活动,可以预见古琴作为民间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