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淡远并不是古琴的最高境界
除了精通古琴,李祥霆的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自知还自问,何必论贤愚。画癖兼诗癖,琴徒复酒徒。狂来日月小,闲去鬼神无。今古杂文野,俨然上大夫”,这首《自嘲》旷达洒脱,言语间人们不难体味出他那种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李祥霆对音乐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说:“我觉得清微淡远是故弄玄虚,把曲子弹得别人都听不懂就叫做清微淡远,这样的音乐怎能引起共鸣。琴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音准、节奏、句子、语气、感情都有思想基础。如果一个人连曲子都读不懂,不懂古体诗,怎么可能达到琴的最高境界!”
李祥霆还告诉记者,真正古代的琴是有几分贵族气的,文人的琴,七弦之间都是浩然之气。
走出“高山流水”继承亦要重视发扬
古琴历来被看作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修身养性之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清朝末期,古琴逐渐由荣入衰,濒于绝迹。2003年,古琴被列入联合国“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现在,全世界能弹古琴的人数已达万人。但是,古琴依然是最冷门的传统音乐,其发展越发受到关注。身为中国古琴学会会长,李祥霆长期致力于将古琴这门古老的民族艺术展示在世人面前。他几十年来潜心于古琴艺术的挖掘与探索,从而在传承和发展古琴艺术的事业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越来越多的人会向古琴投出喜爱的一票”
当记者提出,古琴音乐是否是小众艺术,是否会沦为“博物馆艺术”,是否应纳入现代音乐元素等音乐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问题时,李祥霆认为,古琴自身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需要担心未来的生存问题,而且目前不需要像其他乐器一样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人们的喜好终会对古琴的发展趋势“投票”。
而对于现在“女子十二乐坊”等音乐团体的出现,李祥霆说,只是因为社会的需要,它们就应运而生了,并不会对民族音乐的传播有什么帮助,只是一种单纯的流行方式,不会影响古琴等传统音乐的存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