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50年代国内懂琴者不足百人,半个世纪过去了,传统的高雅文化越来越得到重视。许多几乎濒于失传的传统艺术,在有识之士的努力下逐渐复苏,重新焕发了魅力,古琴便是最突出的例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近50年来一直投身于古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工作中,他默默耕耘着,培养了国内外400余名古琴学子。40余场异国独奏音乐会让世界的人们认识中国的古琴艺术并记住了这个为琴痴狂的人。
天健网消息(记者 冉环 李佳鹤 金东淑)也许是对古琴的热爱让他执迷不悟;也许是琴箫合奏的旋律让他决心一生与琴为伴;也许是历时一年完成一把琴的恒心促使他攀上琴韵的最高意境。作为古琴界泰山北斗,李祥霆的影响就像他的琴音一样高远绵长。日前,应大连市古琴研究会之邀,李祥霆来连参加名家名曲赏析会。10月18日,记者专访了这位爱古琴甚于生命的艺术家。
和预想的不同,李祥霆的房间竟然是普通的标准间,面对记者丝毫没有架子。和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谈话,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被他轻描淡写地叉过去了。“您来参加活动的缘由是什么?”“他们邀请我,我就来了,如此而已。”
李祥霆认为大连是一个现代感十足、赋有生命力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随之对文化的需求也就更高。他希望大连市古琴研究会的成立能为这座城市播种下古琴文化的种子,让这座浪漫的现代城市平添一份淡雅的古典情调。
少年李祥霆用一年的时间做成人生中第一把琴
还是高中生的李祥霆第一次接触“古琴”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他不知道那是什么乐器,只觉得是天籁之音。曲子结束后,广播员介绍说:“刚才各位听到的是琴箫合奏《关山月》”。李祥霆这才知道原来这种声音由古琴传出。从那以后,出于对古琴的热爱与执著,他搜集了大量古琴资料,以自己的理解用了一年的时间制作了一把“古琴”,此后他每天就在这张自己做的琴上摸索着弹。广播中已听得很熟的《关山月》,竟在李祥霆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了出来。李祥霆知道,猜想毕竟是猜想,方法肯定不对。他决定写信给当时的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溥雪斋先生、副会长查阜西先生,表达他对古琴的向往。
1957年他正式拜查阜西为师,从此踏上了音乐之旅。之后,李祥霆以自己特有的音乐造诣在古琴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担任古琴和洞箫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