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那会儿革了文化的命,便没有上几天学,却当了几十年工人,也读了小半车书,学会了做人。不惑之年又学起了做埙,还算做得不错,因为有很多人喜欢,看来这辈子只能做埙了,也只会做埙了。
埙很难做,也很好做,好埙难做,孬埙好做,看你做什么埙了……埙很难吹,也很好吹,用心好吹,不用心难吹。自己写一堆夸自己的话,没多大意思。还是多做些好埙给大家……
与凤山老师以为埙友,也常作此道交流。大家都是想做好这份文化,把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好东西传承下去……———李蕴林
关于李蕴林的点滴记忆
在正式采访李蕴林之前,记者曾两次见到李老师。第一次是在2003年6月的西夏王陵大型诗会上,李老师一袭灰色的中式外套,一曲荡气回肠的古埙乐,在西夏王陵的夜空下,使多少文人墨客竞折腰。
第二次是在2005年4月,歌手老狼与旅游卫视《有多远走多远》摄制组来宁夏拍摄节目时,在清晨的贺兰山岩画前,依旧是一袭中装,依旧是一只西夏独有的牛头埙,依旧是一曲古埙乐,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看到了李老师的另一件得意作品———也是他的得意弟子,也是他的儿子。
就是因为那次一面之缘,歌手老狼专门到位于金凤区的兰山坊———李老师的家。在那里与李老师一家呆了整整一天。除了探讨音乐和埙之外,老狼还在李老师和爱人共同经营的小饭馆里亲自下厨。现在,老狼和李老师以及家人在厨房干活的照片还被挂在饭馆最显眼的地方。
初次见面
3月初的一天早上,银川刮起了入春以来的第一场沙尘,记者通过电话联系李蕴林老师时,李老师很委婉地告诉记者,如果只是对他个人做采访,他是不愿意接受采访的,除非是宣传宁夏的埙文化。他说:“我这么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西夏埙文化的重视,为它的发扬和继承鼓与呼。”
在李蕴林和妻子共同经营的“一大碗”饭馆,记者见到了宁夏制埙大师李蕴林。
在这个很普通的饭馆里,碗橱里摆放着各种各样造型不一的埙,青花瓷的茶壶和酱紫色的泡茶坛子都透着主人的情趣。墙的两面,一面挂着些陶制的西夏面具,据徒弟介绍,这也是李老师的作品;另一面墙上,整齐地悬挂着老狼在这里下厨的几张照片。
听“埙痴”讲“埙道”
依然是一件咖啡色的中式外套,李老师一见记者便拿了一只牛头埙坐在记者对面,开始对“埙道”侃侃而谈。
16岁就进入工厂做工人的李蕴林,年近40岁时,开始对埙产生浓厚的兴趣。从陶艺、音乐、造型等方面潜心研究,他一心想研制出带有宁夏地域特色的埙,使之成为今后宁夏叫得响的旅游纪念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研究和多次试验,他终于制作出了具有宁夏西夏文化特色的牛头埙,经他改进的牛头埙,不仅造型美观大方,而且在吹奏时比过去容易了许多。因为李蕴林把埙的吹奏部位作了调整,使其变成含吹的形式,对埙的音域和音律等方面都作了系统和规范的调整,也就是说,李老师制作的牛头埙,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来吹奏任何乐曲。
谈至兴间,李老师把埙放在口前,即兴为我们吹奏了一曲《黄沙古渡》,这也是李老师专门为宁夏的黄河文化写就的埙曲,也是他同包建华老师共同创作和完成的第一张埙曲唱片。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