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被困招待所觉得像“坐监”
十万字讲义以文说曲
老师说得痛快学员听得过瘾
今年10月19日,叶老如约带着自己撰写的10万多字的讲义回到沙湾,在沙湾镇文化站的协助下,在镇文化活动中心无偿为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和“私伙局”参加者上课。
整整一个月,这位来自京城的老干部住在招待所,吃在食堂,费用完全自理。妻子不放心他的身体陪同前来,可语言不通,成天待在招待所“就像坐监一样”,忍不住向老伴提意见。即使如此,叶老也没有改变计划,坚持一周三次课,连续讲了四个星期,分八个专题对学员们倾囊相授。
叶老的义举很快在沙湾镇传开了,他的讲义让每个听课的人都感到耳目一新。讲义包括了音乐、哲学、艺术、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知识,有介绍性文字,有引经据典的说明,也有叶老自己的观点和评论,还穿插了各种乐谱,一些名曲还配套了多个不同的演奏版本。
叶老的讲授不拘一格,从广东音乐的艺术美讲到人文精神,从传统艺术的渊源讲到与哲学思想的关系,老人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广博的知识令学员们大开眼界。他的授课常将中华文化多种艺术形式联系一起,比如讲乐曲《雁落平沙》,老人会联系苏轼词《卜算子》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意境;讲《赛龙夺锦》,又会延伸到屈原投江的民间传说……
前来听叶老讲课的老师和音乐爱好者都是利用晚上休息时间自发前来,他们为广东音乐的博大精深而折服,更为老人的热情和无私所感动。最后一次上课,叶老向学员们告别时,学员们都还意犹未尽,更不愿相信这是最后一堂课。课后简单的握手告别仪式,叶老从他们有力的握手中感受到了一种决心和毅力,“他们让我看到了广东音乐的希望”。
现在水平无法向前人“交差”
功利心“污染”音乐学习和普及
三稔厅堂前挂着“何氏三杰”的老照片,采访中,叶老时不时会抬头看看这些照片,向记者重复一句话:“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但是以现在的音乐文化水平,我们拿什么向前人交差?”
“客观说,广东不少市镇群众文化基础不错,但是表面的热闹浮华下,明显欠缺内涵和实质,音乐的发展也一直受到资金和人才的制约。”授课期间,叶老走访广东各地,看过各种广场文化活动,听过学校音乐老师的课,阅读过音乐的历史资料……广东音乐的命运和前途令老人眉头深锁。
他伤心,家长们出于对升学有帮助的目的,纷纷让学生学钢琴、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愿意学民乐的寥寥无几,繁重的功课更是挤占了孩子们接触音乐的时间;
他感慨,群众文化音乐普及工作好大喜功,动辄“大型化、交响化、专业化、舞台化”,结果大乐团合奏水平如同鼓号队,失去民乐原有风格,而最适合广东音乐的“五架头”、“四架头”小型乐队组合无人问津;
他焦虑,学校里的孩子练琴,可是连老师都不会调弦,将错就错地学习音乐,将会断送孩子的“耳朵”;
他困惑,既然“何氏三杰”是沙湾镇的骄傲,当地政府舍得斥巨资兴建广东音乐文化一条街,为何不将“何氏三杰”的音乐结集出光盘?……
结束了一个月的讲课,叶老即将动身返回北京,准备着手将自己的讲义写成学术著作出版。他深深感到,要弘扬广东音乐,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但离开并不代表放弃,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远不会停止弘扬广东音乐的事业。如果广东需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回来。”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