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班牙举办的巡演汇报音乐会上,徐昌俊的作品,与世界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帕格尼尼、萨拉萨蒂、布里顿、安德森、科普兰等排在一起。西班牙观众聆听他的作品后,评价道:我们喜欢你和萨拉萨蒂的作品!他知道,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萨拉萨蒂是最受西班牙人喜爱的一位作曲家。
曲曲成名天下闻
海外学成归来后,徐昌俊考上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全身心投入创作中,先后创作了弹拨乐五重奏《剑器2号》、民乐合奏《剑器3号》、弹拨乐合奏《梅》、随想曲《燕郊社火》、扬琴协奏曲《凤点头》、阮族八重奏《剑器》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演出。他本人多次参加在香港、汉城、罗马等地举办的多项国际国内音乐节和学术交流活动。近期,徐昌俊刚刚成为埃得加·斯诺基金会资助的访问教授,即将赴美国密苏里大学进行学术交流。
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他始终关注着安徽走出的音乐人。徐昌俊说,安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至今人才济济。安徽应重视本省音乐人才的培养,制定可持续的音乐人才培养计划,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证。本报记者 戴小花
链接:他的名字刻在民族乐器上
既能用意大利语与英语介绍意大利音乐大师贝里奥的音乐,又能创造出《剑器》、《龙舞》、《凤点头》等民族特点鲜明的曲目;既创作出许多经典曲目,又能撰写出《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常人眼中“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被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徐昌俊教授“调理”成和谐的音符。
徐昌俊,1957年出生于合肥,1975年进入安徽艺校学习戏曲打击乐。
十八岁才开始接触系统音乐训练,徐昌俊感到很吃力,但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夜以继日学习。三年时间,徐昌俊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专业书籍,常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长时间的体力透支,徐昌俊身体一度恶化。“庆幸我还是熬来去了。现在身体终于好起来了。”徐昌俊回忆这段往事时还是有些后怕。
1981年,徐昌俊雄心勃勃地要报考上海音乐学院。考试前的三个月,徐昌俊温习起功课来是不分昼夜,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身体又一次极度虚弱。苍天不负有心人,徐昌俊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上海音乐学院。
《剑器》,被业内人士称为柳琴独奏曲经典作品。大学时代,应一位演奏柳琴的同学之邀,徐昌俊决心为她写一个作品。一天,感觉突然出现,徐昌俊一气呵成写就《剑器》。不久,《剑器》在上海音乐学院流传开来,并获1986年“上海之春”乐曲创作奖。
《剑器》为徐昌俊赢得诸多赞誉,也显示了他为中国民族乐器作曲的能力,但徐昌俊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要自觉创作出更多的民族乐器曲目。在意大利求学时徐昌俊有了新想法。
1995年圣诞节期间,徐昌俊刚到意大利米兰音乐学院进修现代音乐作曲。半个月假期内,承受的孤独、寂寞伴随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几乎使徐昌俊崩溃。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至今依然清晰地保留在徐昌俊的记忆中。徐昌俊说:“离开祖国有多远,向心力就有多大。”从那时起,他坚定了多为中国民族乐器写曲目的决心,“这是我表达爱国之情最恰当的方式,”徐昌俊由衷地说。
百无聊赖,徐昌俊只好到空荡荡的大街上转悠。一天,徐昌俊意外发现了刚刚出版的新书《贝里奥》,他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因为贝里奥一直是徐昌俊所崇敬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有了书做伴,徐昌俊的日子充实了许多。后来,徐昌俊又与贝里奥相识、交往。徐昌俊的博士论文《鲁契亚诺·贝里奥的十三首“模进”》还得到大师帮助。
多年来,到高校“充电”成为徐昌俊“信手拈来的曲目”,到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进修,在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祖强教授学习,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当访问学者。学习加深了徐昌俊对西方音乐与文化的了解,他曾应邀在意大利罗马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讲学,用意大利语和英语讲授大师贝里奥的音乐。
或许是在意大利时的思乡之情太刻骨铭心,这位“洋气十足”的作曲家近些年创作了一批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曲目,如混声无伴奏合唱“江雪”,第一民族管弦乐狂想曲“龙舞”,交响大合唱“我们的祖国”,扬琴与乐队“凤点头”……徐昌俊说:“我熟悉中国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它们在我眼中都一样,都是创作的材料。但作为一个中国作曲家,有生之年我要多为中国民族乐器作曲,希望增添几首经典文献。”
(来源:江淮晨报)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