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只有一个经典?
改革开放以后,创作空间大增,不少音乐人从外国学成归来。但在《梁祝》以后这近半个世纪,不要说何占豪往后的作品无出其右,即使算上这几十年的音乐名家和青年才俊,也没有一件可与之匹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现在很多歌曲不受欢迎,因为作曲家不学习民族音乐,所以作出来的曲不感人。音乐和语言一样,是用来表达感情,中国人就要用中国人的语言来表达感情。音乐家的眼睛要向下,要深入民间,了解他们的音乐语言。”
另外一个原因,何占豪认为与政策和音乐评选制度有关。创造的空间从文革时管得太紧,一下子变成完全放任,创作人的意念在缺乏引导下四散。于是出现了不少何占豪口中的「三不」作品,即是指挥家不愿指挥,演奏家不愿演奏,观众不愿听,只作自己觉得好的乐曲。
“现在很多的音乐奖项都是三两专家负责评选,老百姓不一定喜欢得奖的作品。音乐家就只会创作专家欣赏,但不受老百姓欢迎的歌曲。真正的荣誉不是专家给予,而是要老百姓喜欢,愿意付钱买票进场听你的曲。”
期待后辈超越《梁祝》
说完两个近因,何占豪忽然把问题提升到历史哲学的层次,得出的结论似带有多少“历史决定”的意味。他认为历史的发展不为人类的意志而转移,未有作品超越《梁祝》,与历史的循环不无关系。
“诗歌以唐朝最为鼎盛,千多年下来没一个时期可与它比拟,因为当时的环境和社会风气有利诗歌创作。但你不能说现在比不上唐朝,那时候是帝皇统治,现在已走上了共和。”
“2001年,香港中乐团举办了一个由网民投票选出十大最受欢迎乐曲的活动,《梁祝》入选,而且高据榜首。但我看完十大的名单后,没有一点开心,我只觉得悲哀,十首乐曲的作者,老的老了,死的死了,没有一个年轻的。”
《梁祝》站在无敌的孤峰上等得太久,太寂寞了。何占豪盼望一个超越他们那一辈的新进才俊也盼到脖子都长了。
何占豪简历
1933年,何占豪出生于浙江诸暨,自小在农村长大,17岁参加浙江省文工团,才首次接触小提琴。24岁转往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26岁发表他的成名作《梁祝》。1964年,只有31岁的何占豪开始在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至今已超过40年。文革十年,他被迫放弃音乐,在乡间抄谱养猪。(来源:大公报 作者:李泽铭)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