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乐之“孤”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二胡委婉缠绵,是那种回旋往复的缠绵,有点让人心痛;不如古筝响亮欢快,演奏效果立竿见影,却平和沉稳,有一种往心里去的吟哦;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直截了然。古琴是细腻含蓄的,指法不动声色地控制着轻缓急重。这样的声音决定了它不宜作合奏乐器,而适合独奏。能与古琴相和的,惟有箫了,箫的幽怨迷离和琴的古雅通脱糅成林下之风,超脱现实之境,说起来这也正是古琴为传统文人们所偏好的原因。但很多唱片公司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出唱片时不惜加入多种配器,或用古琴来演奏一些时下的流行歌曲,还打上改革创新的幌子,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乐”教和礼教
老桐先生是古琴大师,也是中华经典文化坚定的传承者。他说古琴是中华经典文化中浓缩精华的部分,他教人弹琴,更是希望身体力行竭尽所能地把中华文化的脉络传延下去。
“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文化的教育也就是人生之规范性与艺术性、内在性情与外在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文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是说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将“血气心知之性”圆融于礼乐之道的关键是在“乐教”。我们今天来谈孔门的“乐教”,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恢复礼乐大典之类,而是通过多听琴乐,练习抚琴,重在熏陶,怡养性情,让静美清雅的琴乐印入心灵,潜移默化,培养和美的心灵,优雅的气质,造就优良的人格。至于琴曲的理解及琴技的娴熟是居于第二位的。此外,通过听琴学琴,有助于由古琴文化而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其它方面。例如通过古代琴人以琴为生命之所寄的事迹体验儒士超迈的品格,通过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典故懂得心心相印的珍惜,通过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故事培养高雅的志趣等。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听先生弹琴,静心品味那宁静而淡逸的音声,那种意蕴已经很久没有体会。不知不觉,已是月上柳梢头,秋日夜已深、露正浓,先生忙忙碌碌的并州之行即将结束,明天就要回南京了。谈及此行,老桐说他很快乐,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喜欢着古琴,还有这么多热血热心的人在为传延中华经典文化而努力。老桐说,古琴不只是闭门在家自娱自乐的器物,它是“文人琴”,是君子心声的表达,而君子品格,“出世”时他们是闲云野鹤,当国家危难时,他们则挺身而出,用生命来担当。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君子都是背负着责任前行。所谓琴为心声,听先生指间琴弦铮铮作响,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种责任之重。
古琴简介
古琴,也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确实可考证的已有四千年历史。传说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炎帝造琴”等。别称“文人琴”,历代抚琴人士多为中国文人,“君子之座必左琴右书”、“君子以琴书自娱”,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修养之具,不同于任何演艺类乐器。南宋以后,“琴棋书画”成为读书人的基本修养,直至今日。古琴的声音被称为“太古遗音”、“天地元音”,静谧深邃、清虚旷远,极易让人起幽远之思、入反璞归真之境,抚琴具有养心静心、宣泄怨情的功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等都是与古琴有关的故事。
古琴的弹奏法、记谱法、琴史、琴律、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被称作“琴学”。其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能力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来源:拙风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