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桐简介
老桐,原名吕建福,金陵古琴家,别署清音居主人,《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作者,发行有古琴演奏《琴道》cd。南京金陵刻经处副主任,南京大学古琴社指导教师,《经典文化教育》丛刊副主编。创办“经典国乐·琴道课程”,已在全国各地举办九届。在抚琴风格上,崇尚“中正和平、轻微澹远”的传统琴风。
“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年,是怎样的琴声,能让那两位知音怎样在琴声里彼此肝胆相照,这故事让多少人心驰神往。
琴棋书画,是“君子四事”。君子弹琴,不为炫耀、不为谄谀、不为媚俗,坦坦荡荡是弹自己的心境,弹给同道中的知音。所以也因为这样,很多民族乐器、乐曲都广为人知,可是提起“古琴”,还鲜为人知,甚至还有人问,古琴和古筝是不是一回事呢?!
国庆期间,金陵南京古琴家老桐先生应邀莅并,与我省文化界许多朋友雅聚,在“文化沙龙”做了五天的中华古琴文化讲座。席间有十一二岁的稚龄学童,也有来自广东、山东等地的古琴知音,借着这个契机,记者采访了著名古琴传人老桐先生。老桐先生个子不高,穿一件竹布对襟大褂,戴一副金丝边眼镜,清癯儒雅。
李白说“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与大师相遇,这样好的机会,怎能不请大师抚琴。
大师先奏了一曲《鸥鹭忘机》,琴声松沉低缓,徐徐而来,旋律节拍似乎不很重要,而吟猱妙处却难以言喻。手指在琴弦上轻轻往来,微微晃动,心手相应,音与意合,余音袅袅,低旋往复,愈转愈幽,绵绵不绝。吟至微妙处,似乎无音可寻,但其意悠悠,那种浩瀚烟波的湖面,鸥鹭在浓雾中隐约翩跹,渔夫歌者怡然自得的气象便在指间弦端缓缓流出。
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
话题是从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的。古琴申遗成功、被列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让久被遗忘的古琴因此重新引起各界的注意,可喜可贺。但除了有一些地方举办庆祝性活动外,古琴被冷落的现状仍未有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这种乐器,遑论听曲弹奏了。然而中国的古琴自汉魏以来就已经被认为是一种“以琴载道”的道器,千百年来中国文人与之相依相伴,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琴道”内涵,“琴”,在人们心中也早已成为一种睿智、敏慧、文德集萃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恢宏和纯净精微,被称为“国琴”。只是随着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出现断层,古琴也渐渐被大众遗忘,就算是在今天被很多人呼吁要保护发扬,其中也有颇多误区。
古琴曲之“道”
古琴不是一般的民乐,不是普通的古代乐器。它是一种小众的精英文化,从孔子至刘安、刘向、蔡邕、阮籍、嵇康、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李清照、耶律楚材、明清众多文人大夫……一代一代传承它的都是当时的楚翘,古琴从来没有在民间昌盛普及过,但它的传承绵绵不绝始终未曾断过。它的意义已经不局限于是一种音乐,是一件乐器,而成为“道”,寄载、托付文人精神、气质的“道”。这在世界音乐史上也是一种奇特现象。所以近年来不少热心人士为了促进古琴的普及,希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古琴并使古琴获得与其他乐器相当的生存环境。而古琴本身有其特殊性,弹琴本为自适,中国古琴向以个人之内心满足及知音互通款曲为尚,故中国琴风不重技巧而重意境,无有区分高下。相反,夸耀琴艺必定声争媚俗,乃琴艺之劣品、为鼓琴之大忌。所以琴艺一旦有外在证书的等级鉴定,对中华琴乐可能产生的长远影响是令人忧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