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海大会堂的音乐会上,王惠然身着挂满勋章的军装,健步走上舞台,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为驰骋乐坛半世纪的民族音乐家喝彩。民族管弦乐合奏为音乐会揭开序幕,合奏《欢庆,大中国!》那欢腾的锣鼓,热情如火的旋律,表达出作曲家对新中国的热爱,对美好生活之憧憬;合奏《珠海之春》中那明亮甜美的高胡乐韵,在优美的协奏中描绘出浪漫之城——珠海的美丽南国风光和宏伟建设;合奏《濠江归燕》则以异国情调,表现出澳门五百年来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最后回归祖国的峥嵘岁月。作曲家用生动的民族音乐语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对祖国、珠澳无比热爱之情。
舞台上的年轻演奏家怀抱琵琶,演奏着《彝族舞曲》。那轻盈的琵琶声由远而近,仿佛是山间竹林中穿过的阵阵柔风,又如飘洒在彝家山寨上的金色晚霞,素描出美妙而略带神秘的彝族山寨风光。以彝族民歌《海菜腔》为素材,在“双弦滚奏”下的琵琶乐韵,犹如一阵悠扬悦耳的竹笛、葫芦丝乐声,在山谷中飘荡。在琵琶最佳音区,琵琶运用推、拉、吟、揉的手法,演奏出采自彝族民间舞《烟盒舞》优美的音乐主题。柔美轻盈的旋律,形象地描绘出彝家少女轻歌曼舞的动人舞姿。接着琵琶在低音A弦上奏出刚强有力的快板,描绘出彝族男青年粗犷健美的舞姿。突然间,乐曲戏剧性地伸展,富有弹性的琵琶与深情的大提琴重奏,描绘出彝族青年男女“烙上一个洞,绣上一朵花”那浪漫而迷人的订情场面。琵琶用创新的“四指长轮”技法,奏出了乐曲最精彩的乐段,富有感情的旋律好似一对情人在互诉衷情,细唱情歌。随之乐曲进入节奏鲜明的快板,丰满立体的多声部乐段,描绘出彝族人民充满幸福的豪迈激情,把乐曲推向高潮。接着,在轻轻的四指长轮衬托下,解放了的大指在低音A弦上再次演奏出《海菜腔》音乐主题。夜已深,山寨渐渐寂静,欢乐的人们逐渐消失在夜幕之中。偶尔还可听到葫芦丝在鸣响,乐渐轻,而情未尽……
这首诞生近半世纪的名曲,总是那么动听,那么优美,真是百听不厌。琵琶曲《彝族舞曲》是如何诞生的呢?1956年,年仅25岁的王惠然深入云南苗、彝等少数民族地区,随马帮爬山涉水,转辗在十万大山中。经常头顶蓝天,脚踏白云,饱览了彝家山寨秀丽的景色,倾听到彝族民间音乐《海菜腔》《烟盒舞》那优美动听的旋律,眼见彝族青年男女古老而别致的订情方式,这就激起了王惠然创作一首用传统民族乐器──琵琶,来表现少数民族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历经数年的酝酿,于1960年《彝族舞曲》终于面世。乐曲中王惠然采用了发明首创的琵琶“四指轮”演奏技术,开拓了琵琶演奏的新天地,为琵琶这一古老的中国乐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为琵琶演奏技术的现代化、交响化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对发展琵琶演奏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彝族舞曲》来自生活,源自民间,是王惠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然后创作出来的艺术结晶。乐曲既继承了中国琵琶音乐“文曲”委婉、柔情的传统,又兼有武曲中的奔放激情,可谓是动静相宜、刚柔并济。《彝族舞曲》在继承琵琶演奏的传统上,又发展了琵琶演奏的现代风格,成为新时代琵琶艺术的典范。乐曲面世后好评如潮,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被誉为中国琵琶史上第四次高潮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为琵琶演奏艺术开拓出新天地,成为王惠然的成名作,也创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琵琶演奏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继《彝族舞曲》之后,王惠然仍辛勤耕耘,创作了多首脍炙人口的琵琶曲。有琵琶独奏曲《江南三月》《金色年华》《月下欢舞》《故土》和《手挽手》,还有琵琶协奏曲《小刀会颂》,其中《江南三月》选为琵琶大赛的规定曲目。王惠然创作的琵琶曲推动了琵琶演奏艺术的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珍贵宝藏。(来源:拙风文化网 作者:李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