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东音乐界,出现了一个闻名遐迩的“琵琶圣手”,他就是饶平县海山岛石头村人徐涤生(1908至1978年)。
徐涤生,又名鸿音,乳名声,别字音员谱,辈序名光天。父亲徐闻九是医生,后当钱东区长三年,再返乡当医生。徐涤生小时到饶平县城瑞光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再去潮州金山中学读书,即将毕业时,因酷爱音乐而离校去潮安县刘陇,向“青盲”(瞎子)农炎,拜师学弹筝。后又拜师学奏琵琶。俗称“千日琵琶百日筝”,喻学习弹琵琶难于学弹筝,但徐涤生琵琶却弹奏得特别出色,音韵优美,动人心弦。
徐涤生1923年16虚岁时返乡娶妻刘重荷,对自家一厅二房,自称“深处”,以红纸写此二字贴于门匾。住家乡期间,他每天练弹琵琶及古筝与拉弦。
从1924年至1926年寒暑假间,海山人蔡义韧等几个从外地读书回乡的学子,经常是聚拢到石头村徐音员谱兄处,谈天说地……徐君书房是祠堂横厝,厅舍宽敞,适合大家做各种活动,搓麻雀,拉潮弦,……蔡义韧在《政国芬芳集》中写道:“我之所以喜欢潮州音乐,也是从徐音员谱兄处养成的,他擅长古筝,指间出神入化,使人百听不厌。”徐涤生1927年在海山岛与徐海、徐昭武等人,参加新学界进步活动,不久结识了海山陈厝村人地下革命者陈谦,自此结为好友。1927年末到广州,在南湾乡教书兼当“戏头”数年,发挥音乐特长。由于其琵琶艺术十分超众饮誉羊城,音乐界都对他敬重,遂应邀到香港弹奏,当时香港报纸称其为“广东琵琶圣手”,以后又多次赴港演奏。
徐涤生每弹琵琶,“转轴拨弦三二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其悠扬优美乐声,经常吸引数十人围听,观众一再请求续弹,情景动人。
解放初期他在汕头市与著名音乐家杨广泉等5人,筹建成立了潮乐改进会(潮州音乐协会前身)。1958年初,他转入汕头市曲艺团当老师,教少年弹古筝、琵琶。是年广东省音协主席陆仲任赏识其才,让他到广州表演。1964年在“四清”运动中他遭遣回乡,穷困潦倒,十分凄凉。徐涤生还在政治上被列入“五类分子”范围,长期受管制,处境更可悲。他只得靠自己每天上山去挖农民挖后残存的地瓜,和抓土鳖、钓水鸡出售,并得汕头曲艺团学生每月所寄赠款来度生。苦难中,他仍不放弃音乐,上山随身带琵琶,挖地瓜与抓土鳖中间,歇一歇,弹琴解愁,寄情山泉。夜间,又无偿向村中林吉双、徐光声、徐义端、陈金瑞、刘汉绍等10多位少年,传授三弦琵琶筝乐艺。学生们捡柴草赠他作燃料致谢。林吉双向他学习由他改编的古筝曲《昭君出塞》等,并得其一本弦丝乐谱(已失),苦练不辍,结果手艺不凡,经常在舞台上参加演出。1957年,在汕头市第三中学读书的潮安县庵埠人杨秀明认识了他,向其学艺,成长为弹筝、琵琶高手,1981年起受聘到中国音乐学院当古筝教师,1992年9月8日在京举办个人古筝独奏音乐会,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实况,当时还被台湾一公司来录制成激光唱片发行。
徐涤生一生创作了数十首乐曲,1952年所作古筝曲《春涧流泉》,长约5分钟,是南筝乐曲杰作。其高徒、名古筝演奏家杨秀明在评价《春涧流泉》时说:“曲调幽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仁者乐于山,智者乐于水,在山水之间抒发情感,引人遐思。”上世纪50年代,汕头常以此筝曲在舞台上弹奏,和招待来宾演出时献艺,并经常在汕头广播电台录音播出。1955年,由潮州人、香港演艺学院教授苏巧筝编著的《潮州筝艺》中,刊登该曲并加介绍说:“徐涤生先生创作了《春涧流泉》一曲,打破了潮州弦丝乐传统的板式和结构,同时左手加进了一些刮奏,很有新意。”后来苏巧筝将《春涧流泉》从传统的潮筝十六弦5 5的定弦音域改为1 1的定弦,并对其中的一些乐句的高音、低音作调整,使曲调更加明朗,泛音和琶音交替弹奏,效果更好由此逐渐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这首筝曲在1963年底才比较详细的写成筝谱,它是她长期演奏的保留曲目,并已在1985年录制成镭射唱片和音带,在国内外发行。1978年正月初六,徐涤生因所住陋室失火而遭横祸身故,终年70岁。(来源:汕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