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文化名人访谈,带你走近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
她,五十多年忘我敬业,琴艺高超,是中国民乐界里最受敬重、成绩卓越的二胡演奏家,她的名字叫闵惠芬。
采访录音
闵惠芬:我与众不同的是音乐的如歌和韵味,这是我终生积累所成的,非常愉悦别人的心情的。“长城”是我生命垂危的情况下写出来的,在当时认为是献给二胡界的最后的礼物,写到眼睛发黑,拼死拼活写出来。
音乐混入
闵惠芬出生在江苏宜兴的一个小村庄里,那里有小桥流水、翠竹环绕的秀丽景色,还有在寂静的夜晚里,从农舍里传来的悠悠江南丝竹乐曲声,那里几乎家家的墙上都会挂着二胡、笛子之类的民族乐器。在这种浓郁的民间音乐氛围熏陶下,闵惠芬很小就对民族乐器有了很大的兴趣,常常好奇地摸摸爸爸的二胡,着迷地聆听父亲的演奏,父亲也常把心爱的小女儿抱到膝盖上,教她唱一首又一首好听的民歌、童谣。
采访录音
闵惠芬:我父亲是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民族器乐的最早的学生,那时我已经出世了,每次他从北京回来,他掏出民族乐器来练习,就会深深的吸引我。当时我非常羡慕我爸爸有那么多乐器,但是我爸爸呢不大允许我去弄,因为弄坏了都没处修的。因此我小小的心灵当中就盼望着,什么时候我也能像爸爸这样拉出动人的音乐。有一个老师他结婚要搬家,就把有些东西丢弃了,这时候我发现有一把小二胡,我就鼓足勇气,就跟罗老师说:“这个胡琴可不可以送给我?”罗老师马上说:“好的,你拿去吧!”我抓起来赶紧就跑。那么这个胡琴呢,是全中国找不到第二个样的,一定是罗老师亲手做的。我的启蒙开始就是这个[琴],我还差不多拉了四年呢!我开始拉琴只拉了十天,那个小手指还轮不到用,会拉四首民歌。丹阳艺术师范要开个联欢会——“是不是叫你们那个小惠芬来给我们演奏啊?”我爸爸想了想,倒是满有趣,就同意了,还帮我做了新衣服,这个就是我第一身的演奏服,行头,哈哈!我就试着到台上去拉,他们拿一个不太高的凳子,结果我坐上去还是两个脚够不着地,我就灵机一动,把脚架起来,下面就笑:这小孩怎么还老里老气会架二郎腿。我就开始拉,心里很高兴的去拉,很正经。这样拉了三个,每个都拉的挺对,下面鼓掌。最后拉第四个的时候忘记了,不行,我觉得我第四个没完成,我一定要想出来,就开始发楞,两只眼睛看着天花板。下面就笑,观众就喊:“好了,下来吧!” 哈哈!我就觉得我第四个没有完成,我一定要把第四个也拉出来,这时候我爸马上冲到台口,把第一句唱了一下,我还嘴里“哦——”,还这样一下,下面的观众就笑的不得了,我不管他们笑,我只顾把第四个拉出来,下面其实已经没人听了,都在那里笑,但是我不管你笑没笑,我只管把第四个[曲子]拉好。
就这样,只有8岁的闵惠芬第一次登台演奏二胡,由于忘记第4支曲子的开头,而引起台下的哄堂大笑,谁也没听到她拉的《王大娘探病》是什么调调。她的父亲不但没有批评,反而笑着拉她到照相馆照下了第一张她拉二胡的“剧照”。
闵惠芬12岁时,带着对音乐的着迷和热爱,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几经周折终于被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录取。从此她更加勤奋的练琴,如饥似渴的向学校特邀来的戏剧、戏曲的名家学习,那时她几乎把学校所有的唱片都反复听个遍,并且牢记在心,这为她今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
《二泉映月》,混话
闵惠芬17岁时,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她的出色演奏获得了一等奖,从此便在民族音乐圈里小有名气。1978年 ,她到了全国一流的上海民族乐团担任二胡独奏演员,之后又多次在全国以及全省的各类比赛、演出中屡获佳绩。
拨浪鼓,古称鞉鼓。藏、纳西、蒙古、 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藏语称达克、绕鲁、热巴穷格...
从木料上说,上上品当然是高密度的红木了。紫檀木、花梨木、酸枝、乌木、鸡翅木均可,其中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