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听过“刘德海”这个名字,可是你一定听过《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阳春白雪》等美妙绝伦的琵琶名曲,而刘德海正是这些名曲最具权威的演奏者。他1937年生于上海,在中学时就酷爱民间音乐,并表现了突出的音乐才能。1950年他开始学二胡、笛子等乐器,1954年,他师从于我国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浦东派传人林石城先生。1957年,刘德海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主修琵琶,同时接受系统的西方音乐教育。毕业后留校从事琵琶教学工作。1970年担任中央乐团独奏演员,后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授、副院长。
1日,刘德海先生应朋友之邀来鞍,2日晚,本报记者对这位“国宝级”的大师进行了独家专访。
“音乐就是我的精神信仰”
刚刚游览过千山的刘教授看起来依然精神矍烁,丝毫看不出他已是68岁的老人。“我告诉你我从艺55年来悟出的一些感受吧。”大师目光炯炯,对自己的感悟侃侃而谈。
大师告诉记者,传说中四大金刚“风、调、雨、顺”中的“调”是其中的主乐神,“调”就是要为百姓们调理出和谐的天气地势,让百姓在和谐的环境下安居乐业。这是一种神奇的传说,琵琶更是一种神奇的乐器。而他自己正是以膜拜的心态看待他的琵琶,看待他的音乐。他说,每次演奏前,他都会把手洗干净,小心翼翼地怀抱着琵琶,像抱着自己最心爱的孩子。他希望每位音乐家都能把自己的乐器看作是神奇的,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地用心去演绎音乐,演绎和谐的音乐。
对目前的音乐流行状况,大师说,现在的人们愿意与网络为伍,拒绝与人交往,尤其是孩子们。他们的心中其实是没有真正的音乐的,他们的音乐就是那些流行歌曲,那是没有个性、没有民族性的音乐。大师说,他想用自己的琵琶告诉人们,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有了精神的支撑,人活着才会觉得更有意义,“音乐都是宣扬真善美的,我的精神信仰就是音乐。”
“我要做一座带轱辘的里程碑”
刘德海大师是中国上世纪50年代末期成长起来的优秀演奏家代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对此,大师却不以为然,他说,过去的成绩都已过去,他要创造一个“中国琵琶的里程碑”,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创造一个个的奇迹。而这座琵琶的里程碑应该是没有顶峰的,是带着轱辘的,“我要让人们说,看,刘德海的琵琶还在爬坡,我就是要做这样的一个爬坡人。”
1989年,刘德海获得含金量颇高的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获奖的作品是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提起此事,他说,自己在得金唱片奖之前是很苦闷的,因为他把流传已久的《十面埋伏》给改编了,为此他得到很多非议,说经过改编后的《十面埋伏》不像传统琵琶曲了。但当他把《十面埋伏》拿到百姓们中间、甚至在海外演奏时,却得到了这些“非专业人士”的大力赞赏。他们觉得刘德海的《十面埋伏》居然会有像交响乐一样丰富的表现力,能把一个跃马扬鞭的刘邦项羽垓下之战表现得绘声绘色。大师说,百姓们的耳朵是没有偏见的,这给了他很大的安慰,更给了他巨大的动力。获得金唱片奖以后,大师对这个传统的古典乐器发展更有信心了。“这个金唱片现在成了我的传家宝。当然我不能说躺在我的金唱片上,我还在往前走。”那么,真诚祝愿刘先生在弘扬民乐的路上越走越好。 (来源:拙风文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