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与评论
《对音乐二重性的思考——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音乐研究》1986年第2期),
《“新潮”音乐的“来路”与“出路”》(《艺术广角》1988年第5期),
《不断涌现并与我共在——关于一种研究思路的自解》(《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第1、2期),
《释[Aesthetics]并及音乐美学“论域”建构》(《音乐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4期),
《第三“中国音乐学”界及其历史选择》(《黄钟》1990年第4期),
《关于宗教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取域”与“定位”》(《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
《词与义:关于[现在音乐美学论域]及其[人与人相关]命题之[术语/概念体系]的读解与批判》,(台湾,《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第四期),
《“人的物化与物的人化”→“人与人相关”——关于“音乐美学”向“音乐文化人类学”的转移》(《艺术论丛》第4期),
《人与人相关——关于音乐美学哲学基础及其他的读解》(《现代乐风》第9期),
《音乐美的构成方式——音乐美学对象总体构想Ⅱ》(《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当代音乐的深度模式:[自然的人文化]》(《音乐探索》1992年第4期),
《今史辨:20世纪国乐思想的从新定位》(香港,《中国新音乐史论集》“国乐思想”),
《当代文化深度模式拆解——20世纪中国音乐话语系统的两次失语》(《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3年第1辑),
《[音乐美学]的[取域/定位]——关于[AESTHETICS]的[语言/逻辑]读解》(《乐府新声》1994年第1期),
《[3R]/[2+1]:音乐文化发生的不同方式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学文集》),
《文化宿命?无语状态下的当下中国音乐文化》(《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当代音乐——人与文化物何以约定》(《文艺研究》1994年第4期),
《绞断母语环链之后……能否继续文化颠覆?——[新潮]•[新潮]之后•[后新潮]断想》(《今日先锋》第2辑),
《当前人何以为音乐文化立约——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音乐问题》(台湾,《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第六期),
《世纪报告:当下中国音乐美学研究的话语系统与叙事结构》,(香港,《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美学研讨会论文集”),
《当下新音乐叙事话语的拆解与重构——关于新音乐问题的再度诘问与辩难》(《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1期),
《现代家族荣誉何以恪守远古家园诺言——“摇滚文化”撕开人文化帷幔,拆除人工藩篱在粗暴中突进》(《今日先锋》第3辑),
《当下人文生态及其文化工业语境——当代音乐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约定的历史承诺》(《交响》1995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