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孤岛和小舢板——从当代音乐状况看不同文化形态的异质相间与耦合互动》(《文化评论》第一辑),
《意识形态假象与人文约定——关于当代音乐文化的历时性与当下性问题》(《外国美学》第13辑),
《“史”辨,“理”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之今典》(《中国音乐年鉴》1995卷),
《“人,诗意地居住”——音乐存在方式的人文学叙事》(《艺苑》1996年第3期),
《雅俗文化:主次耦合,且互动制衡——兼及人文知识分子所为》(《中国青年研究》1996年第3期), 《英雄徽纹•人之初•上帝即自然——“追星族”之审美追求及其人文取向》(《上海艺术家》1996年第4期),
《礼乐作为人文制度,并由此标示古典与今典》(《交响》1997年第3、4期),
《架构可持续发展框架——再及跨世纪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国音乐年鉴》1996卷),
《对音乐分析的美学研究——并以“[Brahms Symphony No.1]何以给人美的感受、理解与判断”为个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音乐审美方式的[形而上学]导论》(《艺苑》1997年第2、3期),
《[语言/符号/信息]与音乐美学》(《艺苑》1997年第4期),
《叙辞今典/音乐审美意向,并意向叙辞先验还原》(《音乐人文叙事》1997创刊号),
《通过“知识架构”,并产权与安全——三论中国音乐学学科建设》(《中国音乐年鉴》1997卷),
《主体意向设入,客体存在还原——关于音乐存在方式与音乐审美意向研究的复合叙事》(《人民音乐》1998年第1、2期),
《根语,别一种人文诠释——兼及21世纪音乐文化前瞻》(《艺术广角》1998年第6期),
《音响媒体被极度关注之后,旋律的当下处境,以及选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学刊》1999年), 《结构:知识分子与文化主体》(《民族艺术》1999年第1期),
《文化狂欢并重返元典——评〈中国唐宋名篇音乐朗诵会〉》(《中华文化画报》1999年第2期),
《交响乐的中国化进程如何进一步推进——对中国交响音乐现状和出路的几则思考》(《人民日报》(海外版)1999年11月18日),
《出文化纪:文化现象折返自然本体;通过艺术方式,面对音响敞开,开掘经验资源,复原感性直觉》(《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城市: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分子文化栖息生存地带》(《民族艺术》1999年第4期),
《直接面对敞开:回到音乐——人文资源何以合理配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通过诗学策略,驱动音乐学学科建设——音乐人文叙辞今典,并以此设栏》(《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何以驱动,并之所以断代——通过二十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逻辑》,(香港,《中国新音乐史论集》“表达方式、表达能力、美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