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享受音乐 享受学习——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尝试

享受音乐 享受学习——谈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尝试
录入时间:2009/12/16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考级]    

网页视频播放器加载中,请稍后...

  音乐对一个人的熏陶与感染,对一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国家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小提琴+计算机=现代化,可见音乐的重要。天真烂漫的孩子,没有哪一个不喜欢音乐,却偏偏不爱上音乐课。这说明,我们的音乐教学出了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过多地强调技能、专业化的训练,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教育和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教学应当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为根本功能,通过以拓宽审美时空,全方位感受音乐;尝试先唱后学,自主表现音乐;重视艺术实践,个性化创造音乐等活动为主的审美感受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拓展审美时空,让音乐无处不在。

  音乐课上是学生感受与鉴赏音乐美的良好时光,但要让学生能时刻体会音乐艺术的内在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光靠课堂上有限的时空是不够的。把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在有意无意中不断接受、聆听音乐带来的无限的美,享受学习。

  1、音乐代替铃声。上课下课用铃声向大家宣布,也许这已是延续很久很久的传统了,也无人会质疑它的效果,不就是时间的一个标记吗?但是这单调、刺耳、乏味的铃声,确实也从来不怎么会使人产生喜爱、喜听或想听的欲念。“凡是所有对学生有用的资源都应好好利用……“这铃声不就是一个教育资源吗?为此,我们学校从1—6年级音乐教材中精选了多首歌曲,用这些乐曲铃声代替了上下课的铃声,如“哆来咪”、“春天在哪里……”等等。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新瓶装旧酒”,不管是动听的歌曲还是单调的铃声,都是在宣布上下课而已。也许这变化从表面上看,既没有涉及到教什么,也没触及到怎样教,但它毕竟是对于人们一直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着手进行改变了,用优美的旋律替代了很少会有人对之进行关注,更甭谈去质疑的铃声。音乐滋润着孩子们的身心,蕴涵着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爱。“行虽微而旨志取远,言虽浅而寓意深。”

  2、多曲代替一曲。一般在学生出操、集会时,学校广播里播放的大都是同一首曲:《运动员进行曲》,“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去改变。学生听惯了,也听腻了,根本谈不上对其美的享受了。于是,从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出发,同时也为了让学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与艺术美,我们精选了部分学生们所熟悉的喜听的校园歌曲,在不同性质的集会上播放不同主题的校园歌曲。如:在搞建队节活动时,播放《快乐的节目》这一歌曲,学生们随着乐曲声踏着轻松的步伐来到操场中,在享受美的同时,快乐地过节。每天早晨的出操,则选择一些有较强节奏性的歌曲乐曲进行播放,如:《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学生们和着这些乐曲,排着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操场做操。此外,我们还把每周四的广播操也改成了全校学生集体舞,随着音乐,学生们在操场上尽情地欢跳。这样,使学生们能时时感受音乐,处处体验旋律。

  3、休息在美的享受中。课间、中午是学生休息的时候,为了让他们彻底放松上课时“紧绷”的思绪,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我们精选了一些轻音乐和民族音乐进行播放,并注意控制一定的音量,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等。这样,不但使学生心脑得到调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了音乐高雅的艺术美,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做法实施后,一些学生的课间活动变得文明、有序了许多。

  二、尝试先唱后学,让音乐人人都行。

  “学习音乐有时就是‘跟着感觉走……’

  音乐教学进入高段年级以后,对部分歌曲有了一定的识谱要求。以往的教学中,总是让学生先识一番谱,再来唱歌。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有它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如今的学生音乐基础、识谱能力普遍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去教学,化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音准、节奏等方面训练,收效甚微。与其说是学生上音乐课,不如说是学生接受专业式的视唱练耳训练,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音乐的兴趣。看到许多喜欢音乐的学生毫无兴趣地走进音乐教室。我不断地反思着,这样的教学,学生能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艺术美吗?他们能深切地体会音乐吗?他们在享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吗?难道我们一定要先识后唱吗?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先唱歌后识谱的做法。遇到一首新歌时,不是急着讲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不是急着分析歌谱,而是先让学生听录音或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演唱,让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内在的美,然后教会学生唱这首歌。这样虽然学生没有唱歌谱,却可以用歌律来识谱,这时他们会产生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更自觉、主动地识谱。如在教学六年级《剪羊毛》一课时,由于学生在掌握乐曲连续的附点上有一定困难,在上课时,我先让他们听,跟着感觉试唱,体会歌曲带给他们的美。当学生对歌曲的节奏、附点等有一定感觉后,再来学谱,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

  先唱歌后识谱就是先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让学生在识谱前先唱歌,用自己的声音去表现音乐,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感到这节课是轻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现自我的空间。同时还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本身上,在完整地表现时更具有了音乐的线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践创造,让个性充分展现。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课程改革拓展了音乐教学的领域,新增加了“表现”与“创造”两内容。我们觉得这两方面是音乐教育的关键。

  “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演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等,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潜能,使学生使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比如:我们让低段年级学生能用自然的声音,按照节奏和曲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合唱,能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动作;高段年级学生能演奏乐曲,能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中担当一个角色。如在教学一年级《好朋友》一曲时,让学生根据乐曲,一边唱,一边在班级中跳着找自己最好的朋友,拉近音乐与现实的距离,在教学五年级《小白菜》一歌时,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表演中理解音乐。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是培养人的创造精神。音乐创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音乐有关的发掘学生潜能的即兴创造活动。如在上课时运用多媒体出示无声的动画场景,“森林里召开动物王国会议时,各种动物们陆续到来……”让同学们看了这些场景后,给动画配上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好听的声音。二是运用音乐材料创作音乐,这种创作与音乐创作有关,但区别于专业创作学习。如:教师提供一句节奏,请学生创作旋律。例:节奏× × × × × ×× ×× × 0,让学生创作,同时告诉学生,可以采用重复的手法。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尝试,创作了旋律:5 6 | 5 3 3 | 22 23 | 1 0‖ 。

  通过这些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音乐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