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故事从哪里来?
刘索拉:写完一本书就特别难说这本书是怎么回事,其实特别简单,简单地讲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在结婚之前突然害怕了,怕婚姻让她觉得生活太世俗、太琐碎,然后折腾一下,就折腾回去了。
晨报:简单的故事背后,应该有不简单的内涵吧?
刘索拉:事情没有那么简单。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最终要看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且每一种感情都有一种理由,在这里面引起我思考的好多东西还是音乐,比如说噪音和和谐声音的关系,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对生命的一种反省。我们老说噪音,其实噪音表现了更多的思想、更多的诚实,悦耳的声音往往会掩盖真相,所以,当一个人说尽了好听的话,其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好话都说尽了,满嘴都是真诚、善良、美德,所有的所作所为都用一句好听的话总结了,往往这个时候我们要当心,这也是我多年来对人的一个认识。
谈文学
文学在于变化
晨报:你当年被称为“现代派作家”的代表,现在还是这样吗?
刘索拉:以前大家觉得我好像是什么“现代派”,可能是因为我不是学文学的,我写书凭借着自己是学音乐的,所以我写书的结构都是音乐的方法来写的文字,这样的话,别人就会觉得很奇怪,怎么这样来组织句子,怎么这样去想故事。因为我是学音乐的,凭着音乐的理解马上就又想到文字的理解,其实是占了一个便宜,对于节奏、文字的转换,很多事情因为我用了另外的技术。又加上,我一直都在看我自己写的《我的别无选择》、《混沌加哩格楞》,其实每一个作品我都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手法,最终让自己能够把话说顺了。
晨报:当年和你一起成名的很多人都已经成了文学界的主流,你为什么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远离文学?
刘索拉:其实除了少数一出手就不同凡响的人之外,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复兴,推出来的是一批还没弄清文学、艺术是什么的“大师”,如果对他们成功的偶然性和意外性看不清真相,将来文艺的发展还会继续受到糟糕的影响。文学是最喜欢流动的,它永远都在变化,如果说有人认定中国现代艺术的江山要由自己打下来的,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就是不掉下来,我就是大王,你不认我,我也是,那文学就等于停滞了,因为文学的圣殿不在于稳固,而在于变化。
●刘索拉
女, 1955年生于北京,具有音乐家、作曲家、人声表演艺术家和作家等多个头衔,她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发表代表作、中篇小说《你别无选择》并获全国中篇小说奖,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的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现实,笔下人物多为“精神贵族”或“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