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榜理由:在2007年全国首次京胡演奏大奖赛中获最高奖;2005、2007年两次举办个人京胡独奏音乐会 “一轮明月照窗前……”《文昭关》里伍子胥的这段唱,充满无处话凄凉的哀恸,我不太能想象9岁的陈平一考北京戏校时,拉起这曲子是怎样光景,而现在听他拉这段二黄慢板,很觉唏嘘他才26岁,已经参悟了生命里不能幸免的困厄与沉重,在他的琴声里,能听到天分的潇洒轻灵,更多时,是超越了天分和年龄的厚度。 陈平一老家在天津,那是一个京剧氛围浓厚的城市。父亲是票友,陈平一4岁学唱老生,学了两年,父亲担心男孩十几岁上会倒嗓,改让他学拉胡琴。8岁时,他已经在天津票友圈里小有名气,定期去一座公园,在全堂文武的场面中给长辈们伴奏。他的职业、他的人生都太早地被决定了,那是一条父辈为他规划的轨迹。有过不甘心么?想过自己重新选择么?回想着往昔时光里的点滴,陈平一慨然:叛逆来不及发生,热爱已经扎根,记得七八岁的年纪就梦见给梅葆玖伴奏,醒来后明白,这把京胡是没法放手的。那么小的孩子,已然隐约懂了“执着”。 京剧圈中的前辈都说陈平一是“神童”,他确实早慧,然而大器早成的代价,是现实的风浪太早地席卷了他的生活。9岁,父亲带他去北京考学,一段《文昭关》打动了北京戏校的7个评委老师,学校破格录取了这个小学生,让他插班就读,而同班的其他人都已经十七八了。天分和技巧从来不和年龄成正比例,几个月后,他在班上一枝独秀,戏校公演《龙凤呈祥》,台上的演员是青春少艾,坐在台口操琴的却是个不到10岁的娃娃,能把全剧拉得分毫不爽,一时成了佳话。然而光鲜只在台前,放下京胡,陈平一毕竟只有10岁,这样年纪的孩子,原该有父母在身边遮风挡雨,无忧无虑,而他却单身在异乡,冷暖自知。并且,木秀于林,才华换得的未必是相称的呵护,尤其对于一个出身平凡的孩子,早慧有时候意味着他要承受更多的伤痛。戏校里那些世家少年奚落他、孤立他,在他们面前,他太弱小,他还没有学会怎样去应对妒忌和中伤,只是委屈,委屈到再也坚持不下去。父母终究心疼,把他又接回天津。陈平一在北京戏校只念了1年半,退学后风波不断,一时间仿佛在京剧这条路上,他已经看不到未来。 总有一些人会在恰好的时机恰好地出现,回忆起年少时彷徨黯淡的那一年,陈平一至今用感激的口吻说:原来命里真有贵人。他从北京退学而求学无门的时候,天津京胡名宿、余派专家从鸿逵主动收他做了弟子;同一年,经中国京剧基金会理事李和声推荐,他被上海戏曲学校录取,其后的10年里,他先后师从尤继舜和高一鸣。陈平一的9岁到12岁,经历了过山车一般的大起大落,他措手不及地被抛掷到世事人情的漩涡里,短短几年像是经了一场几十年的跋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