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灵魂与灵魂的交流
在采访中,徐振民先生再三强调,“音乐是灵魂与灵魄的交流,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有感而发。不投入感情,技术手段再高,也创作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对于音乐诗画这种形式,徐先生表示认可。他说,学院派不可能采用这种形式,而剧院则可以自由实践,这既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希望这种形式能更接近观众,让更多的人喜欢交响乐,同时可以借此宣传山西,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可能这是我最后一部作品
徐振民先生说,创作出一部既深刻又具个性的作品是很难的,《山西随想》的创作时间长达9个月,创作时他全身心投入,可谓“精雕细琢、呕心沥血”。“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曲子写好之后,当天觉得不错,但第二天回过头来再一看:哎呀,这个可不行。于是推倒了重来。”期间,因担心小孙子调皮影响思路,他还索性搬到地下室创作。
祖籍山东的徐振民先生说:“我已经77岁了,患有冠心病,身体不太好,可能这是我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了。我的作品在二十多个国家演奏过,已经不需要再证明什么了,只是希望倾注我心血的每一部作品,都能留下来。我打90分的作品是不会拿出去的,只有我认为达到95分才能面对观众。”呼吁,为艺术传承
徐振民先生说,到河曲采风的过程中,他遇到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韩运德,这位七十多岁的民歌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将一千多首民歌整理出来,工工整整地写在一个个本子上,很想将这些可贵的民歌出版,流传下去,但至今没有达成心愿。徐先生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帮他实现这个愿望。链接
徐振民,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了众多作曲专业人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教授、作曲家,活跃在国内、国际乐坛。与此同时,他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音诗《枫桥夜泊》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他的作品除在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城市广泛演出外,还多次赴俄罗斯、日本、美国、墨西哥、智利、瑞典等国演出并获高度评价,被誉为“交响乐抒情大师”。(来源:山西日报/记者:邢晓梅)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