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在线 >> 教学空间 >> 《山西随想》:管弦乐、民歌、多媒体“随响”

《山西随想》:管弦乐、民歌、多媒体“随响”
录入时间:2011/12/29 12:42:00 来 源:中音在线     [音乐教程]    

  12月13日晚,山西省首部以音乐诗画形式打造的交响乐作品《山西随想》在太原工人文化宫首演。音乐诗画《山西随想》讲述了我国著名作曲家徐振民先生创作管弦乐组曲《山西随想》的历程。演出以交响乐队演奏为主体,穿插演唱山西原生态民歌《三十里名山二十里水》、《送情郎》、《会哥哥》、《建立民兵队》、《送樱桃》、《挂红灯》等,并伴以LED画面,是山西地方音乐交响化的一次探索,在全国属于首创。

  民间素材在管弦乐团中的运用,一直是几代中国作曲家孜孜以求的。这一由舒伯特正统化,由马勒发展到极致并随着民族乐派发扬光大的传统在中国作曲家中有着血融于水的浓度。几乎所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民族或戏曲元素的融入和安插,从最为经典的《梁祝》和《黄河》,到现代派的谭盾、郭文景、黄若和王西麟等,无不如此。对于素材的选取和使用方法气象万千,有的直截了当,有的思绪万千,有的嫁接巧取,有的零零碎碎。

  近年来笔者现场聆听的作品当中,对戏曲元素的嫁接使用得最为巧妙的非郭文景的《衲袄青红》莫属,由广州交响乐团委约并在两年前首演。这部作品将完整的川剧融入作品,穿插其中,整部作品像康塔塔一般地不断在管弦乐和声乐间变幻无常,玲珑别致,互为铺垫。这种做法既保全了民间素材的完整性和原汁原味,也为其穿上了管弦乐多彩音色和丰富配器织成的嫁衣,就好像云吞面一般能够品尝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又能交织在一起,极为出彩,反映的则是郭文景高超的配器技巧和鬼才般的结构立体感。

  在使用民间素材中,徐振民以悠远流长的风格走在郭文景的另一面。他的意境感和传统的配器准则就像赵季平的《乔家大院》一般,更能抓取听众的注意力。近日,笔者在太原工人文化宫欣赏了徐振民的管弦乐组曲《山西随想》,由山西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委约创作。虽然山西乐团之前上演王西麟的《太谷秧歌》已为其奠定了极高的艺术水准,但作为这支乐团建团60年来的首部委约作品,《山西随想》才是重中之重。

  首演由姜金一挥棒。这位指挥家在每首组曲间隙都上下舞台一次,被人调侃为“内急所致”,其实缘于音乐会的多媒体操作。组曲共分为5个乐章外加一个尾声,每个乐章之间都需要暗灯和亮灯一次,因为会有民间歌手登台演唱,背后则是贯穿整场音乐会的CG静态动画片段,反映山西的风土人情,显示在3块巨大的LED屏幕上。6个乐章之间分别配备了6首民歌,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二人台《送情郎》和两首左权民歌《会哥哥》和《建立民兵队》。将这些土得掉渣的民歌以原生态的形式在管弦乐组曲中展现,也是为了强化徐振民在音乐中使用的这些民间素材,也让不甚熟悉的听众对山西民俗有更为直接和亲密的接触,不禁让我想起了马勒《第六交响曲》中同样土得掉渣的牛铃,或者《少年魔号》中的齐特琴。尾乐章《人说山西好风光》也许是整部作品中最为出彩的一段,喜庆成分的加入一扫之前的儿女情长。然而徐振民试图在组曲的每个乐章乃至每个乐句中都插入民间素材以强化山西特色,加之多媒体和gala形式的操作,音乐听上去断断续续,旋律线条不甚完整,结构支离破碎。这反而让人更加期待整部组曲6个乐章连贯演奏的效果。或许,对于徐振民来说,他最擅长的还是单乐章的管弦乐序曲和交响诗,比如经典的《枫桥夜泊》和《雪里梅园》等。多乐章构成,尤其是松散的组曲形式,也许展现出的并不是徐振民最为得心应手的一面。但山西乐团称职的乐师和姜金一卖力的排练和指挥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作为山西乐团的首部委约作品,《山西随想》无疑是有益且有意思的尝试。音乐会的形式,包括民歌的穿插和多媒体的呈现,似乎让人看到一个善于自我表现的店主在急于向顾客展现店里的所有商品。也许无论是委约方还是被委约方,“力着一处”自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唐若甫)
      (编辑/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