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杨新伦在广州创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由谢导秀担任秘书长。他除了负责研究会几乎所有的事务工作,还积极组织每月一次的古琴雅集,让爱琴人得以交流琴艺,直到现在也仍未间断。1990年,杨新伦老师去世之后,谢导秀担起了会长的重责,经历了研究会最困难几乎要解散的时期。他积极对外寻求支持,想尽办法挽救,1999年,海珠博物馆成立,区文联等在博物馆为研究会提供免费的活动场地,直到2000年研究会重新恢复正常运作。
谢导秀收藏的古琴
执教琴坛30年弟子逾千人
谢导秀在古琴教育领域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他从1975年开始收取第一位学生,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也只有还不到十名学生。谢导秀回忆道,当年在广州教古琴,一开始并没有收入,全凭一腔热情支撑下去。现在,谢导秀当年的学生都成了古琴岭南派的“骨干”,连徒孙都开始授课了。他的弟子加起来已有一千多人,遍布了内地、台港澳、新加坡、日本等地,年龄跨越了5岁到91岁。古琴这样一个曾被认为 “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如今有了这么多的“继承人”,谢导秀颇感欣慰。
今年已71岁的谢导秀,身体并不太好,但至今都没有停下教学的脚步,在自己家中设立“教室”坚持教课。暨南大学教授、书法家陈初生是谢老的弟子之一,已经跟随谢老学习了4年古琴,现在大约每月一到两次到谢老家中上课。陈初生告诉记者,谢老尤其重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得到提高。除此之外,谢老每周还固定到广州大佛寺和中山大学为学生上课。谈起他的学生,谢导秀高兴地说:“中山大学古琴班的年轻人,学习古琴风雨不改。时常是下班后马上赶来,有学生就算怀孕了也都坚持学习,让我很感动。”
问起谢老,是什么让他坚持古琴教学这么久,直到现在?他沉默了许久,然后用平静却坚定的语调回答说:“坚持下来是一种责任心,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也是对这个民族艺术的爱护。”
让岭南琴派永传
古琴这门古老的艺术被认为是阳春白雪。“刚开始听古琴觉得很不习惯,但听久了,就能领悟其中的韵味是许多其他乐器不可比拟的。”在谢导秀看来,古琴是最具纯正中国血统的乐器,没有任何一种乐器能够像古琴这样最能代表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001年5月18日,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消息深深激励着岭南琴人的心。据谢导秀介绍,作为古琴艺术的一个流派,岭南古琴源自宋代。宋室的南迁为广东带来了许多乐工乐师和琴谱,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古冈遗谱》相传就是南宋遗留下来的古琴谱,至今已发现的《古冈遗谱》琴曲有《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等等,都体现了岭南琴派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这样珍贵的一笔音乐财富,在广州海珠区文化局的支持与奔走下,岭南古琴于2007年成功入选广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又成功申报广东省和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谢导秀以及其他关心岭南古琴艺术事业的人们的推动下,岭南琴派从几乎没落走到如今的复兴,让谢导秀感到特别欣慰。他告诉记者,岭南古琴的发展如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政府拨专款、提供场地……在推广古琴艺术上不遗余力。对古琴艺术的宣传多了,越来越多地方要求开设古琴班。中山大学的古琴班就是由哲学系教授联名要求开设的,并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
谢导秀对岭南古琴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他告诉记者,无论从学习岭(南古琴的人数或是技艺水平来看,都不用再担心岭南古琴会出现失传的问题。“目前岭南古琴以继承为主,发展为辅,岭南古琴在两个方面都有着极好的态势。
谢导秀告诫岭南琴派的继承人,“可以广泛学习,借鉴他人的东西,但不能因此把自己的东西忘记了,一定要将岭南学派坚持下来。”这是谢导秀最大的理想。(编辑/石磊)